我亲历过高考:学生时参加过,从业时执教过。可以说,亲眼目睹了教育的改革之路。其中的烦难与艰辛,都亲口尝过。感觉现在的学生文化水平比我们那时强多了,但他们的求职道路却没有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那时是包分配,他们得自主择业。
校容校貌越来越好
严格地说,我1982年第一次参加高考。那时年轻,已不知怎么走进考场又是怎么走出考场的,只觉得我们那时学习很刻苦,很自由,校园的树荫下,走廊里到处可见学生苦读的身影。受到前几届学子的影响,我们依然把“把损失的青春夺回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发奋读书。那时的我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大家无意识地明白国家领导人“三个面向”的含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伟人题词三个面向
那年高考,理科考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英语和生物七科;文科考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英语六科。那时报考按文科类、理科类和外语类三种,录取分数线有四级: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和高中中专。中专录取计前五科分数;专科以上计全部考试科目,不过,外语按百分之七十(或百分之五十)计入总分,生物是50分。当然高考之前,各校学生得参加预选,很幸运,我预选过关,只是高考落榜。我记得,那一年学县租了县城一家当时最好的宾馆,两个学生一张单人床,床铺也是上下铺。记得,晚上,和我同榻的学生梦中掉下床了,就在房间过道里呼呼大睡,很羡慕那时的我们睡意。直到晚间,查房老师发现了,才把他扶入床上。
1983年发大水,我先是在老家门前大堤的齐岸大水中抗洪抢险,第二天就赶去高考。我记得,那一年,学校接送学生高考的大巴车停在长江大堤上,长江是白茫茫的大水,我们住在县武装部的一个大厅里,好像每人自备了凉席。我又重蹈第一年覆辙,预考有名,高考落榜。
英语在高考中占比越来越重。
第三年,即1984年,我又得以参加了一次高考。这一次,我并没有多少时间复习,83年下半年,由于家乡大水歉收,我在江南一家石子场混了半年,春节后又适逢乡里民师考试当上了小学老师,好在参加高考的心没死,又去参加预考,感谢那时的老师给了我信心,在预考结束后,学校及老师无私地接纳了我,我也让其它人代替了我小学的教学工作。不过这一年,高考第一次考了经济地理,分值20,我是空白。好在总分达到了本科线。我不问三七二十一,填了个师范,当个正式老师吧!不管别人眼中职业怎样,能跳出“农门”即可。我记得,当我的一位小学老师到我家告诉我们消息时,我正高挽着裤腿在家里田里插秧搞“双抢”,那时家里已分田到户,正缺干活的人。我心里很高兴:莫非,家乡土地菩萨显灵了,因为在高考前几天,村中正组织人员挑土垒土地庙地基,我正在家中复习迎考,父亲让我去了。想不到,这次我顺利考上了。
1988年我顺利当上了高中老师,由高考学生变成了送考老师。我基本年年参加学校送考,和学生吃住在一起。起初考试科目并没有大变化,英语早就同语数一样以一百二十分计入总分了。也早不进行预考了。每一位学子都有机会参加高考。人数很多。这种状况大约维持了七八年。后来,随着参加高考人数的减少和家长送考的增多,教师送考就渐渐淡出了教育的视野。
大概1994年开始,实行3+2高考。政治从理科高考中去掉,理科不考生物,文科不考地理,学生负担貌似减轻了。但考场上学生一点也不轻松。
我任教主科,没觉得啥变化,但生物地理老师喊要失业了,而政治老师富余了。我清楚记得地理生物老师垂头丧气的模样。有一位教生物的老师,以前一直是本校名班主任,现在他所教的课不在高考之列,怎能再代班主任?失落,说不出的失落。
好在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1997年开始,高考又变成3+综合了,生物、地理又重新加入高考。文理科除语数英为必考科目外,文科综合为政史地、理科综合为理化生。由于科目的减少,高考时间由三天减少到两天。后来这种状况成了高考常态,在安徽维持二十多年,期间还有什么“新课标卷”,那基本是教材改革,与高考模式没有多大关联。
3+综合复习
从2024年开始,安徽实现新高考,采取了“3+1+2”考试,出于对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第一次采取“赋分”措施,估计高考计算更复杂了,学生选择更自主了,但叫学生和家长更棘手了。大约1998年开始,各高校开始扩招,从2003年开始,大学生由包分配变成了自主择业。虽然高考,不包分配,但人们对此依然热情不减,人们深知:读书,不一定有好前途,但不读书,肯定没有前途。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是越来越大。校容校貌也得到极大改观,校舍由各地最差变成了最好。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得以稳步提升。
从2003年开始,一些地方家长开始形成“陪读”风气。什么“陪读大军”,“天价学区房”“补课风”“延时辅导”等,围着“高考”,风起云涌。
高考的指挥棒下,难以一见学生的“独立精神”。今年高考结束后,“扁担女孩”的照片风行网络,应该就是这种状况的明证。在高考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人们更呼唤学生“独立”精神的回归。这是高考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应有之意啊!
新高考政策解析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