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从皇子到罪囚,23岁的他为何成了雍正最忌惮的人?

智鉴历史 · 2025-6-28 09:30:59
康熙爷的子孙里,弘时的墓最寒酸。
没有谥号,没有碑铭,甚至连具体位置都成了谜。
这位曾经的三阿哥,死后连宗人府的档案都懒得给他多写一个字,只潦草记着“雍正五年八月初六,病故”。
可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前,他还是能自由出入乾清宫的皇子;而给他判了“死刑”的,正是他的亲爹——雍正皇帝




1727年的那场秋雨,比往年更冷。
弘时穿着粗布灰袍站在那间密室里,对面是两年未见的父亲。
雍正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像淬了冰:“你除了自尽,没别的路。”这话里没有一丝父子情分,倒像是在处理一件棘手的政务。
一个皇子,为何会被亲爹逼到绝境?这背后藏着的,恐怕不是简单的“叛逆”二字能说清的。
1.jpeg
爱新觉罗·弘时(1704年3月18日-1727年9月20日)
弘时死时才23岁。


01从“潜力股”到“问题少年”

雍正刚登基那会儿,弘时的日子过得还算体面。
19岁的小伙子,眉眼间有几分康熙爷的影子,脑子活络,师傅是皇帝亲自挑的理学大家。
每天天不亮就去上书房,下午还常被雍正叫到乾清宫“问话”。
宫里的老人都说,这是要重点培养的节奏。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雍正的心思没在他身上。
每次弘时回话,雍正要么盯着奏折不抬头,要么就淡淡一句“知道了”。
2.jpeg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1736年2月12日-1796年2月8日)
反倒是四阿哥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才十来岁就被带着去祭拜孔庙,还常被雍正拉着跟大臣们“见世面”。
有次康熙忌日,雍正干脆让弘历代他去景陵行礼——这在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年代,意思再明显不过。


弘时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开始故意迟到,有时还跟师傅犟嘴。
但真正让雍正变脸的,是他跟八叔允禩走得太近。




允禩是谁?那是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热门选手,人称“八贤王”,人脉广得能通天。
雍正登基后,表面上封他为廉亲王,暗地里早就把他当成眼中钉。
弘时偏在这时候往允禩府里跑,今天送坛酒,明天讨幅字,消息传到雍正耳朵里,龙案上的茶杯都被捏碎了。




有人说弘时是傻,看不清政治风向。可我倒觉得,这小子或许是故意的。
亲爹眼里只有弟弟,自己再怎么表现都没用,不如干脆站到对立面——哪怕是玩火,也比当个透明人强。




02皇家版的“断绝父子关系”

3.jpeg
允禩
雍正四年的一道圣旨,把所有人都看懵了。“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着削去宗籍,过继与允禩为子。”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不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跟你八叔过去吧。




这招太狠了。过继给政敌当儿子,相当于给弘时扣上了“八爷党余孽”的帽子。
更绝的是,雍正连皇宫都不让他待了,直接赶去了城郊的一处别院。




那天晚上,弘时穿着一身单衣跪在养心殿门口。
秋风吹得他直打哆嗦,可他硬是没吭一声,就那么望着宫里的灯火,从黄昏跪到天亮。
有小太监偷偷递棉袄,被他推开了。
后来有人说,他不是求雍正原谅,是在跟这座紫禁城告别。


22岁的弘时,成了清朝第一个被亲生父亲踢出宗族的皇子。
4.jpeg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年08日)
为什么雍正要做得这么绝?表面看是弘时“勾结允禩”,但翻开《永宪录》就会发现,那会儿允禩已经被圈禁,八爷党早就树倒猢狲散。
真正的原因,恐怕藏在雍正给弘时的评语里——“心怀怨望”。




在皇帝眼里,儿子的“怨望”比政敌的刀剑更可怕。
尤其是弘历已经被内定为接班人,弘时这种有脾气、有野心的哥哥,就是颗随时会炸的雷。
雍正必须提前排雷。




03最后一局没有赢家的棋

被赶出宫的弘时,日子过得像个苦行僧。每天读读书,练练字,偶尔去城郊的法源寺待上一天。
有人说他是在忏悔,也有人说他是在等机会。




雍正没给他机会。
雍正五年八月,一个阴雨天,两个太监突然闯进弘时的住处,二话不说就把他往宫里带。
他穿的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灰袍,面无表情地跟着走,仿佛早就料到这一天。




他们没去乾清宫,也没去军机处,而是绕到了宫城西北角的一间小屋。
这里以前是堆放杂物的,除了几个老太监,几乎没人知道。
屋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雍正背对着门站着,看着窗外的雨。


“你除了自尽,没别的路。”雍正的声音比秋雨还冷。
弘时没说话。
有野史说他当时笑了,笑得眼泪都出来了,问了句“我到底犯了什么罪?”但这事儿没记载,谁也说不清。




第二天,弘时就“病故”了。


《清史稿》里就六个字:“以罪禁,死于狱。”可宗人府的档案显示,他根本没被关在牢里,而是死在那间密室附近的小屋。
更蹊跷的是,他的死亡日期,距离弘历被册封为宝亲王,只差一个月。




这哪是父子相残?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清理。
雍正要的不是儿子的命,而是给弘历铺路——一个被削了宗籍、跟八爷党扯上关系的哥哥,活着就是隐患,死了才干净。


04历史里的“幽灵皇子”

弘时死后,雍正像忘了这个人。


祭祀的时候不提,跟大臣聊天的时候不说,甚至修《玉牒》(皇室家谱)时,直接把弘时的名字划掉了。
直到乾隆即位,才偷偷把他的名字加回去,却连个像样的谥号都没给。


现在去清西陵,你找不到弘时的墓。
有人说在河北易县的某个山坳里,有个没有墓碑的土坟,就是他的葬身之处。
一个皇子,活得轰轰烈烈,死得悄无声息,像从来没存在过。


可历史这东西,越想抹掉,越藏不住。


翻开《雍正朝起居注》,会发现雍正四年到五年间,有17次“秘密召见”没有记录内容;再看《八旗通志》,弘时被过继给允禩后,允禩的罪名突然多了一条“蛊惑皇子”。
这些蛛丝马迹拼在一起,不就是弘时的悲剧吗?
说到底,弘时不是败给了雍正,也不是败给了弘历,而是败给了皇权。
在那个“父为子纲”的年代,皇帝的儿子从来不是“儿子”,而是政治棋盘上的棋子。
有用的时候捧在手里,没用的时候,弃子的速度比谁都快。




05如果弘时活下来,会怎样?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弘时当年没跟允禩走近,没跟雍正硬刚,他能活下来吗?恐怕很难。


雍正是什么人?连亲兄弟都能圈禁至死,何况一个碍眼的儿子。
弘历的接班之路,必须干干净净,不能有任何“不确定因素”。弘时的存在,本身就是错。


或许,从雍正把弘历带到康熙面前的那一刻起,弘时的结局就定了。
那个被康熙夸了句“这孩子有福气”的弘历,成了弘时的催命符。




你们觉得,如果弘时当年选择低头,雍正会放过他吗?或者,如果你是弘时,在那个密室里,会怎么回答雍正那句冰冷的话?
<hr>参照史料文献: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诸王传》
《雍正朝起居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永宪录》(萧奭著)
《清世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宗人府则例》(光绪朝刻本)
《清代皇室档案汇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康熙##雍正##乾隆##允禩#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智鉴历史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