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那会儿,官场规矩多如牛毛,科举考试更是读书人挤破头的独木桥。可偏偏有这么个例外,花钱买了个官,还一路做到了封疆大吏,这人就是李卫。当时朝廷财政吃紧,搞了个“捐纳”制度,有钱人能花钱换官,本是应急的法子,却让不少人钻了空子,只是大多混得不如意。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在雍正手里红得发紫,到了乾隆这儿,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你说这人厉害到能让百姓自发给他建庙,最后却被皇帝骂成“庸奴”,连庙都给拆了,这到底是为啥呢?
李卫打小就不是读书的料,二十好几了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可他心里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不想一辈子守着家里的铺子算账。他爹看儿子有野心,就掏出一大笔钱,花了六千两白银给李卫捐了个兵部员外郎的官。这官看着是五品,其实没啥实权,但好歹能进中央部门混个脸熟。
刚到京城的李卫,那可真是两眼一抹黑。衙门里的小吏都不把他当回事,谁让他是“花钱买官”来的呢?可李卫机灵啊,知道自己根基浅,就放低姿态,每天早来晚走,端茶倒水、抄抄写写啥都干,还经常请老吏们听戏喝酒。时间长了,大家发现这小子虽说没文凭,可脑子灵光,账算得比谁都快,办事也利索,慢慢就待见他了。
后来李卫被调到户部,这可是管钱的要害部门。他在这儿彻底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查账一查一个准,老百姓都说“有李卫在,银子不敢乱花”。雍正皇帝就喜欢这样能干的人,把他派到云南整顿盐政。李卫也不含糊,化装成老百姓到处查访,没多久就把私盐网络摸得门儿清,连八旗权贵插手盐运的事儿都敢查。
雍正看他干得好,一路提拔,从盐驿道升到云南布政使,后来又成了浙江巡抚、直隶总督,不到十年就从五品小官变成了正二品封疆大吏,这速度在清朝官场可是少见。
李卫在地方上也没闲着,整治钱塘江水利,让老百姓不再受水患之苦;改革驿道、剿匪安民,把混乱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感激他,都叫他“活青天”。可他这股子较真的劲儿,也得罪了不少权贵,有人背后骂他“恃宠生威”,他全当没听见。
雍正一死,乾隆当了皇帝,李卫的日子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乾隆跟他爹不一样,总觉得李卫是前朝旧臣,不太待见他。李卫还是老样子,查到谁的错处都不放过,连乾隆看重的几个官员也被他参了一本。乾隆心里不痛快,批奏折的时候就说他办事不审慎。后来有一次,李卫跟太监闲聊了几句宫里的伙食,居然被人告了一状,说他勾结内廷。乾隆就算知道是小题大做,也没帮他说话。
李卫这才明白,自己在新皇帝这儿吃不开了。他想过低头,主动要求削减权力,可乾隆表面挽留,暗地里却把他的实权一点点夺走。乾隆八年,李卫在杭州养病的时候去世了,才五十一岁。有人说他是气病的,也有人说他是看透了官场,不想再熬了。乾隆给了他个“敏达”的谥号,看似认可,其实心里早就把他当成了过气的人。
没想到李卫死后,杭州老百姓感念他的好,自己凑钱给他建了座庙,天天香火不断。乾隆南巡到西湖,瞧见这庙气不打一处来,说李卫就是个“庸奴”,下令把庙拆了,神像也烧了。可老百姓心里的念想哪能说拆就拆呢?每年清明,还是有人去旧址烧柱香,念叨着“李公在上,护我无虞”。
李卫的一生,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他没读过多少书,却凭着一股子韧劲和聪明才智,在官场闯出一片天;他深得雍正信任,却在乾隆朝成了“眼中钉”;他为老百姓做了那么多好事,死后却连座庙都留不住。这事儿说起来,到底是他不懂官场变通,还是帝王心思太难猜?
其实啊,李卫就像一把锋利的刀,雍正用着顺手,能劈开各种乱麻;到了乾隆手里,觉得这刀太沉、太刚,不趁手就想把它收起来。可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谁真心为他们办事,他们就把谁记在心里。就算庙拆了,神像毁了,那份感激也藏在心里,代代相传。这世上,最难得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老百姓的一句真心夸赞;最长久的不是帝王的恩宠,而是刻在人们心里的念想。李卫这辈子,值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