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寻万物之理,可观阴阳两面、捭阖两种状态。我是中国鬼谷子研究学院院长兰彦岭,带您了解《鬼谷子思维》,解锁新人生!欢迎交流,为您答疑解惑。
看古装剧总觉得古人特抗热,大夏天还裹着长袍大袖,其实全是导演瞎拍。真翻开老画卷瞧瞧,你能惊掉下巴 —— 北齐的文士光着膀子校书,唐代的贵妇穿纱衣露胳膊,就连皇帝都带头穿 “半袖”上朝。
古人对付酷暑的招儿,比咱们想象的野多了!
光膀子的文士与穿纱衣的贵妇
别以为古人都讲究“衣冠楚楚”,天热起来,谁也顾不得体面。
北齐有幅《校书图》,画里一群文人围着桌子校勘典籍,有个戴帽子的文士干脆敞着衣襟,露出胸脯,胳膊上搭块轻纱,活像现在夏天在家光着膀子的大爷。
旁边的人也见怪不怪,该写字的写字,该喝茶的喝茶。
到了唐朝,女人们的穿法更大胆。周昉画的《簪花仕女图》里,贵妇们穿的纱罗裙子薄得透光,肩膀和胳膊都露在外面,裙摆被风吹起来,能看见里面的小裤裤。
敦煌壁画里的舞女更直接,短衫配薄裙,腰肢一扭,衣料下的肌肤若隐若现。
那会儿不光民间这样,宫里也一样。魏明帝曹叡嫌朝服太厚,发明了“半袖”—— 就跟现在的短袖 T 恤似的,袖子只到胳膊肘。
大臣们上奏说“不成体统”,曹叡压根不听,照样穿着上朝,没多久满朝文武都跟着穿,成了当年的 “时尚单品”。
直到宋朝程朱理学兴起,女人们才被裹进层层布料里。但在那之前,古人的夏天,可比咱们放得开多了。
从开裆裤到五分裤:古人的下装革命
要说古人最野的发明,得数“开裆裤”。
先秦时期有种叫“胫衣”的裤子,就两条裤管,用带子系在腰上,裆部空空如也,走快了都怕走光。为啥这么设计?
凉快啊!田里干活的农民、街上跑的信使,都爱穿这个,再套条短裙挡挡,既通风又不耽误干活。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连贵族仕女都穿胫衣,可见那会儿这不算啥丢人事。后来觉得太容易走光,才改成了“裈”—— 短的像现在的三角裤,长的像五分裤,宽松肥大,裤腿能塞进两个拳头。
元代赵孟頫画的《浴马图》里,马夫穿的就是长裈,裤腿卷到膝盖,光着脚丫站在水里,一边给马洗澡一边聊天,看着就凉快。当兵的也爱穿这个,骑马射箭不耽误,比长袍方便多了。
不过到了汉末,礼教严了,开裆裤被说成“有伤风化”,慢慢就没人穿了。但老百姓有招儿,天热的时候干脆就穿条短裈下地,反正都是熟人,谁也不笑话谁。
比纸还薄的纱衣与农民的竹背心
古人的面料学问,能甩现代聚酯纤维八条街。
1972 年马王堆挖出来的那件素纱襌衣,长一米多,重量还不到一两,叠起来能塞进火柴盒。穿在身上,就跟没穿似的,难怪汉代贵族女子夏天都爱披这个,风一吹,衣袂飘飘,凉快又好看。
当然,这种纱衣只有有钱人穿得起。老百姓有自己的妙招 —— 葛布。把葛藤煮软了抽丝,织出来的布粗糙是粗糙,但透气性绝了,吸汗还快,农民下地干活穿件葛布短衫,比现在的速干衣还管用。
更绝的是 “竹衣”。把细竹篾编成网状背心,穿在衣服里头,能隔汗还能通风,就像自带个小风扇。
轿夫、挑夫这些干重活的都爱穿,夏天再热,后背也不会被汗水泡得难受。明清时候的竹衣还讲究,用细竹丝编,边缘包着布条,看着还挺体面。
藏在服饰背后的清凉智慧
古人对付夏天,可不只靠少穿。
春秋时期就有“冰鉴”—— 铜做的箱子,里头放冰块,外面摆水果,相当于原始冰箱。唐代宫廷更奢侈,用水车带动风扇,把冷气吹进宫殿,比现在的空调还带感。
到了宋朝,街上还有“卖冰人”,推着小车走街串巷,碎冰上放着酸梅汤,一文钱一碗,老百姓也能买来解暑。
明清时候流行“竹夫人”,竹子编的长筒,睡觉抱着,能吸汗还凉快,相当于现在的冰枕。
《清明上河图》里有个细节特逗:汴河边上有个汉子,就穿条红短裤,光着膀子在树下打盹,路过的行人该干啥干啥,没人多看一眼。这大概就是古人的夏天态度 —— 舒服比体面重要,凉快比规矩实在。
所以啊,别再被古装剧骗了。千年前的古人早就明白,对付酷暑的最好办法,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份通透,可比咱们现在吹着空调还喊热的矫情,实在多了。
有想法的小伙伴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点击关注解锁更多好的内容,谢谢你的支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