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其中提到,近期一些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剧出现问题。例如,部分抗战题材微短剧存在极强人设,剧情过于追求所谓戏剧张力等问题,让用户产生“神剧”观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消解和虚无,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对此,广电总局再次重申相关内容审核要求。
在娱乐多元化的当下,微短剧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新宠。特别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抗战题材微短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大众表达家国情怀、铭记历史的重要形式。然而,近期部分抗战题材微短剧却偏离了正轨,陷入“神剧”的泥沼,引发广泛关注。
曾经有“抗日神剧”,“手撕鬼子”“子弹拐弯”等荒诞情节出现。这些离谱的桥段,不仅严重违背历史常识,更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让严肃的抗战历史沦为一场闹剧。它们将战争娱乐化,把民族的苦难当作博眼球、赚流量的工具,极大地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扭曲了民族集体记忆,使观众难以真正感受到抗战的艰辛与伟大。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咄咄怪相,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创作者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将抗战历史视为可以随意篡改的素材,一味迎合部分观众追求感官刺激的心理,不惜违背历史常识编造离奇情节。在流量至上的市场法则下,制作方为吸引观众眼球、提高点击率,往往剑走偏锋,用夸张离奇的剧情来刺激观众感官,以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替代对复杂历史的深入思考。此外,部分创作者艺术水平有限,无法通过严谨的创作、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展现抗战历史的厚重,只能依靠荒诞剧情来吸引关注。而市场的盲目跟风和监管的暂时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股歪风。
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一段极其悲壮且伟大的历程,无数先烈在那场战争中浴血奋战、舍生忘死,才换来今天的和平。这段历史不容亵渎,更不容娱乐化。抗战题材文艺作品,肩负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应该以真实、客观、严肃的态度,展现抗战的艰难历程,让观众深刻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抗战神剧”的出现,无疑是对历史的背叛,是对先烈的不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伤害。尤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长期接触这类“神剧”,很容易被误导,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取向。
广电总局此次发布管理提示,再次重申相关内容审核要求,可谓是及时雨。各级广电管理部门应切实落实监督责任,加强对微短剧内容的审核把关;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从源头杜绝“神剧”的产生。创作者们更应摆正创作思维,尊重历史事实,深入挖掘抗战历史中的真实故事和感人瞬间,通过真实生动的情节、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现抗战的伟大意义,让观众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抗战题材微短剧本可以成为传播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只要创作者们秉持敬畏之心,用心打磨作品,就一定能创作出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让我们共同努力,杜绝抗战神剧,让抗战历史在文艺作品中得到真实、庄重的呈现,让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西安网特约评论员李翠)
编辑:钱江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