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暴雨倾盆的深夜,426架无人机如蝗群般扑向乌克兰全境。俄军首次轰炸基辅地铁站背后,是双方军工体系代差的真实写照。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0日深夜至21日凌晨,俄罗斯发动近一周最大规模空袭,向乌克兰全境发射426架无人机和24枚导弹。
基辅卢基亚尼夫斯卡地铁站首次遭遇轰炸,标志着俄乌冲突进入新阶段。这场暴雨中的突袭,成为检验双方军工体系的试金石。
俄罗斯能够突破防线的原因:雷达与导弹优势
午夜时分,俄军从布良斯克、库尔斯克等多个方向发射了超过600架伊朗“沙赫德-136”无人机,如同钢铁蜂群扑向乌克兰。
这些装备抗干扰模块的无人机在暴雨中畅通无阻,哈尔科夫、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和基辅成为重点打击目标。
乌克兰防空系统在暴雨中形同虚设。S-300防空导弹的雷达无法穿透雨幕,西方援助的防空系统也集体失灵。
更糟的是,15处关键目标同时遭袭,马柳坦卡弹药库被15架无人机集中攻击引发连环爆炸,达尔尼察车辆修理厂和阿尔乔姆航空工厂遭精确打击。这场暴雨成了俄军的最佳掩护。
基辅市民在地下防空洞听到的不仅是爆炸声,还有防空系统失灵的警笛长鸣。一夜之间,乌军装甲车维修和无人机生产能力遭到重创,军工产业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凌晨3点17分,基辅夜空被刺眼光芒撕裂。俄空天军米格-31K战机分三波发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其中一枚以10倍音速精准命中卢基亚尼夫斯卡地铁站入口。这是开战1250多天来,俄军首次轰炸基辅地铁系统。
选择地铁站绝非偶然。冷战时期修建的基辅地铁具备核防护能力,乌军将其用作防空部队的机动指挥所。
俄军此次直捣黄龙,意图瘫痪乌军指挥链。但更深层意义在于展示精确打击能力,在暴雨环境下仍能实现米级精度。
基辅消防局记录显示,地铁站入口被击穿后,地下三层结构完好无损。这印证了匕首导弹的“钻地能力”:战斗部在穿透地表建筑后仍保持稳定轨迹,最终在地下指挥所顶部引爆。
这场空袭成为双方军工体系的对比实验。俄军使用的“沙赫德-136”无人机采用GLONASS/惯性双模导航,能在暴雨中保持航向;而乌军主力防空系统S-300配备的P-18雷达还是上世纪70年代技术,面对强降雨毫无招架之力。
更明显的代差体现在导弹领域。匕首导弹采用乘波体设计,10马赫高速飞行时产生的等离子鞘套能吸收雷达波。
乌军最先进的爱国者-3系统理论拦截距离仅70公里,面对从白俄罗斯方向突袭的匕首导弹,实际反应时间不足30秒。
俄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席切梅佐夫曾透露:“每枚匕首都有独特飞行轨迹算法。”这种软件优势配合硬件突破,让俄军在恶劣天气下仍保持打击效能。
而乌军防空系统在暴雨中的集体失灵,暴露了装备体系老旧的致命伤。
莫斯科上空的拦截战,这场战斗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报复行动在俄乌边境两侧同时上演。就在俄军轰炸基辅时,莫斯科遭遇开战以来最猛烈无人机袭击。俄国防部通报一夜击落74架乌军无人机,其中15架突入莫斯科市区。
多莫杰多沃机场关闭期间,市民目睹震撼场景:俄军米格-29战机在300米低空发射R-73导弹拦截无人机。这种在城市空域实施拦截作战的场面,在俄军历史上尚属首次。
拦截成功的关键在于分层防御体系。外围由S-400系统负责,市区部署“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配合战斗机低空补漏。与基辅防空瘫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莫斯科防空网在暴雨中仍保持85%的拦截率。
轰炸基辅地铁站标志俄军战术重大转变。此前俄方尽量避免袭击民用设施,但乌军将地铁改造为军事指挥中枢,迫使俄军改变策略。这背后是军事设施民用化带来的新挑战。
俄军工体系在此次行动中展现出惊人韧性。位于下诺夫哥罗德的“闪电”科研生产联合体,将匕首导弹月产量提升至15枚;鞑靼斯坦的工厂通过模块化生产,使“沙赫德-136”无人机日产量突破50架。
这种战时产能,让俄军能持续发动高强度空袭。
反观乌克兰,阿尔乔姆航空工厂被毁导致国产无人机生产线瘫痪。虽然西方承诺提供防空系统,但每套装备从运输到形成战斗力需要45天训练周期。俄军专门打击这个“窗口期”,让援助效果大打折扣。
这场暴雨中的攻防战,给现代防空带来深刻启示。传统雷达在强降雨衰减下性能骤降,而俄军无人机采用的毫米波雷达穿透雨雾能力更强。乌军若想扭转局势,急需装备相控阵天气雷达和激光防空系统。
匕首导弹的成功突防更值得警醒。面对10马赫的高超音速武器,现有防空系统普遍存在预警时间不足的缺陷。美国导弹防御局局长希尔曾承认:“高超音速武器让我们的防御概念过时了。”
基辅地铁站遇袭后,乌军紧急启用去中心化指挥系统,将指挥节点分散到30个民用建筑。
但俄军同步升级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具备穿透建筑物探测热源的能力,下一轮攻防已在科技层面展开。
基辅的暴雨还在下,地铁站入口的弹坑积满雨水;莫斯科机场恢复起降,但防空警报声犹在耳畔。
这场雨夜突袭昭示着现代战争的残酷法则:军工体系代差比兵力多寡更具决定性意义。
当匕首导弹首次落在地铁站前,当“沙赫德”无人机在暴雨中精准命中目标,俄军用行动证明:科技优势才是战场上的终极因素。
<hr>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俄对乌大规模空袭致17死伤 莫斯科遭大批无人机袭击 数千乘客滞留机场
2025-07-21 22:26·环球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