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世宗驾崩,举国哀悼。然而,就在雍正死后不久,他的宠臣、直隶总督李卫竟也突然暴毙,年仅51岁。
李卫一生深得雍正信任,从捐官小吏一路升至封疆大吏,却在乾隆即位后迅速失势,甚至被新帝怒斥:“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
李卫之死,究竟是巧合,还是政治清算?乾隆为何对这位先皇重臣如此厌恶?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与官场暗流?
雍正驾崩,李卫之死
清世宗雍正帝突然驾崩于圆明园,死因成谜,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而就在雍正去世后不久,他的宠臣、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竟也突然病逝,年仅51岁。
李卫之死,颇为蹊跷。
他虽素有咳血之症,但此前并无暴毙之兆,然而,雍正一死,他便迅速病重,短短数日内便气绝身亡。
时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是“主死臣随”,也有人猜测其中另有隐情。
更耐人寻味的是,乾隆帝即位后,对这位先皇重臣的评价却极为刻薄,甚至怒斥:“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
此话一出,满朝哗然。
李卫生前深受雍正宠信,为何乾隆却对他如此厌恶?这位“雍正朝第一能臣”的真实结局,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李卫的崛起:从捐官小吏到封疆大吏
李卫并非科举出身,而是靠捐官(花钱买官)入仕。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他捐了个兵部员外郎的职位,从此踏入官场。
在讲究“科举正途”的清朝官场,捐官出身的人往往被轻视,但李卫却凭借过人的才干和胆识,硬是在雍正朝混得风生水起。
雍正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尤其厌恶那些只会空谈的文人官僚。而李卫办事雷厉风行,手段强硬,深得雍正赏识。
他历任云南盐驿道、浙江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在整顿盐政、打击走私、治理河道等方面政绩斐然。
雍正曾称赞他:“李卫虽非科甲,然才具优长,实心任事,朕所深知。”
李卫的“另类”官场生存术
李卫能在官场平步青云,除了能力出众,还因为他深谙“官场生存之道”——该狠时狠,该舔时舔。
对雍正:忠心耿耿,甚至“拍马屁”,李卫深知雍正多疑,因此处处表忠心。
他在奏折里常写些肉麻的话,比如:“臣虽愚昧,然受皇上天恩,敢不尽心竭力?”
雍正喜欢密折制度,李卫就频繁上奏,事无巨细都要汇报,甚至把同僚的小动作也一一揭发。
这种“打小报告”的行为,让他在雍正心中成了“自己人”。
对政敌:心狠手辣,毫不留情李卫在浙江任职时,曾大力打击走私。
当时,许多官员与盐商勾结,从中牟利,李卫不管对方背景多硬,一律严惩,甚至直接动用私刑。
有一次,他抓到一个走私的豪强,对方嚣张地说:“我背后有人!”李卫冷笑:“我背后是皇上!”随即命人将其杖毙。
这种铁腕手段,让他树敌无数,但也让雍正更加信任他。
乾隆为何痛恨李卫?
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
新皇帝对先皇旧臣的态度往往决定他们的命运,而李卫显然没讨到乾隆的欢心。
李卫生前在浙江任职时,因治理有功,当地百姓为他建了生祠(给活人立的庙)。
这在当时虽不算罕见,但乾隆却极为反感,乾隆认为,只有圣贤和帝王才配享庙祀,李卫一介臣子,竟敢“托名立庙”,简直是狂妄至极!
乾隆崇尚“宽仁治国”,而雍正朝的许多政策(如严查亏空、密折制度)在他看来过于严苛。
李卫作为雍正的心腹,自然也被归为“酷吏”之列,乾隆曾公开批评:“李卫在浙江时,行事粗鲁,不学无术,不过一介庸奴!”
李卫在雍正死后迅速病逝,有人猜测,或许是乾隆暗示他“该走了”。毕竟,新皇登基,旧臣若不知进退,很容易成为眼中钉。
结语:李卫的悲剧与官场现实
李卫一生,可谓成也雍正,败也乾隆,他靠能力与手段爬上高位,却也因新帝的厌恶而被贬得一文不值。
乾隆那句“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不仅是对李卫的否定,更是对雍正朝政治风格的清算。
李卫的故事,折射出古代官场的残酷现实——再得宠的臣子,一旦失去靠山,便可能沦为政治牺牲品。
他的结局,是幸运,还是悲哀?或许,只有历史知道答案。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