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唐宋以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扛的

冬至 · 12 小时前
深冬,寒风如刀,简陋的茅屋在零下十几度的酷寒中瑟瑟发抖。屋内,杜甫笔下“布衾多年冷似铁”的惨状真实上演——那床硬似钢板的破被,被冻僵的孩子一蹬就裂。屋外,卖炭翁蜷缩单衣,却祈求老天更冷些,只为那车炭能多换几文活命钱。没有暖气,没有羽绒服,甚至没有御寒的棉花!在唐宋之前的漫长岁月里,面对足以冻裂大地的寒冬,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古人,是如何在冰窖般的困境中求得一线生机?他们手中,究竟握着哪些超出我们想象的“保命符”?答案,藏在花椒、兽皮与微弱的炭火之中,更藏着一部令人心酸的生存史诗。
1.jpeg

刺骨的寒冷,是唐宋之前无数个冬天的主旋律。当棉花尚未踏足中原大地,温暖的棉被与棉衣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天方夜谭。诗圣杜甫一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道尽了底层百姓在漏风茅屋中,与冰冷坚硬的被褥为伴的绝望。取暖?连烧炭都成了奢侈的妄想。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与悲凉,正是那个时代无数穷人命运的缩影。木炭需要木材烧制,而林木资源并非可以随意取用,成本高昂得让升斗小民望而却步。他们只能抱团,却连彼此的体温都带着寒意。
2.jpeg

然而,人类求生的智慧总在绝境中闪光。就在穷苦人于寒风中煎熬时,权贵们却享受着一种堪称“奢侈黑科技”的温暖——椒房。这并非单纯的宫殿名称,而是实打实的御寒手段。楚人早已懂得坐北朝南建房以汲取阳光,但王侯将相们追求更极致的享受。他们将昂贵的花椒粉末混合泥土,涂抹在墙壁上。花椒性辛温,不仅能缓慢散发出温热,还能有效防潮驱虫。汉朝的椒房殿,正是因皇后居所的墙壁遍涂花椒泥而得名,“椒房之宠”的典故也由此而来。晋朝巨富石崇也曾效仿,其保暖效果可见一斑。只是,这花椒墙的温暖,是彻头彻尾的贵族特权,与冻得瑟瑟发抖的平民无关。
3.jpeg

衣物,是另一道横亘在冷暖之间的鸿沟。在棉花缺席的年代,平民的冬衣多是粗糙的麻布、葛布,勉强能用些零碎羊皮、狗皮拼凑,更穷困的只能将干燥的柳絮塞进夹层充数。《淮南子》描绘的“冬则羊裘解札,短褐不掩形”,便是他们衣衫褴褛、难以蔽体的真实写照。“富过夏,穷过冬”的俗语,饱含着底层对严冬的恐惧。反观权贵,他们的“棉衣”是华贵的“裘”——用动物皮毛精制而成。《红楼梦》里贾宝玉那件“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专取白狐狸腋下最柔软细密的一小块皮毛拼接,奢华至极。林黛玉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狸皮的鹤氅”,整张白狐皮为里,外层覆以防水珍贵的羽毛纱,不仅是御寒极品,更是身份与宠爱的象征。这皮草的温度,浸染着森严的等级和巨大的不公。
4.jpeg

当然,古人的智慧也催生了一些更“亲民”的便携式温暖。现代暖手宝的祖先,在千年前就已出现。精致的铜制暖炉、红炉、手炉,内盛炭火,成为达官贵人随身取暖的雅物。为了防止烫手,还会为手炉缝制布罩。更贴心的是专暖被窝的“脚炉”,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汤婆子”。寒冬之夜,将一个烧暖的汤婆子塞进冰冷的被褥,无疑是当时能获得的最直接的温暖慰藉之一。这些精巧的器具,虽仍非底层所能轻易拥有,却展现了古人在有限条件下创造舒适的努力。
5.jpeg

从“布衾冷似铁”的彻骨之寒,到花椒涂墙的奢侈暖意;从卖炭翁单衣祈寒的悲歌,到贵族白狐裘羽纱氅的华贵;从填充柳絮的无奈,到暖炉汤婆子的巧思——千年御寒史,铺开的是一部人类在极端自然条件下顽强求生的智慧画卷,更是一部浸透着时代辛酸与巨大鸿沟的社会图景。古人的每一个简陋办法背后,都是与严寒搏斗的血泪与坚韧。今天,当我们轻触暖气开关,裹上轻盈保暖的羽绒服时,是否还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冰冷与挣扎?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自由,是先辈们用无数智慧与生命代价换来的。回望这段历史,我们更应珍惜当下,感恩科技带来的福祉。那么,在了解了古人这些令人心酸又惊叹的御寒方式后,你最想对那个时代的他们说些什么?或者,此刻你最想感谢哪项现代取暖发明?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让我们一同铭记这份跨越千年的温度与力量。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冬至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