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色列与伊朗在中东上演12天的导弹攻防战时,一个令全球军事观察家震惊的细节浮出水面:曾被视为伊朗"战略靠山"的俄罗斯,在冲突中竟保持惊人的沉默。
从莫斯科低调的外交表态到零军事干预的实际行动,这种"盟友缺位"的现象背后,藏着怎样的地缘政治玄机?
一、战火中的盟友失语:俄罗斯的"冷支持"现象
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多波精确打击,甚至将暗杀目标指向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而美国直接介入军事打击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反应却仅限于"口头谴责"。
克里姆林宫虽声明"反对政权更迭",但拒绝提供任何实质性军事援助——这种态度与2015年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内战时的强硬形成鲜明对比。
【关键事件回溯】
6月22日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时,俄制S-400防空系统全程静默;
伊朗请求补充防空武器时,普京以"伊方需求下降"为由拒绝;
以色列空袭叙利亚境内伊朗目标时,俄军部署的防空系统从未启动。
二、战略利益链:乌克兰战场的"优先级法则"
俄罗斯在中东的"收缩策略",本质上是乌克兰战场优先级的延伸。德国媒体披露,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行动意外为俄罗斯创造了战略窗口期:当欧美注意力被伊朗吸引时,俄军对基辅发动了数月来最猛烈的攻势,这种"东线牵制西线突击"的战术,凸显了莫斯科的利益排序。
【利益交换逻辑】
资源聚焦:乌克兰战争消耗了俄罗斯70%的军事预算,无暇他顾;
舆论分流:伊朗危机分散西方对俄军在乌战损的关注度;
经济回血:伊朗局势推高国际油价15%,缓解俄财政压力。
三、军事合作的"有限授权":从无人机到防空系统的博弈
曾被视为"反西方轴心"的俄伊军事合作,实则存在隐形天花板。2023年伊朗向俄提供数千架无人机用于乌战,但当伊朗反过来请求苏-35战机和S-400系统时,俄罗斯却以"生产问题"为由推脱。更微妙的是,2024年以色列摧毁伊朗俄制防空系统后,莫斯科拒绝赔偿,暴露了军事同盟的脆弱性。
【历史违约记录】
2010年:迫于美以压力,俄拒售S-300防空系统;
2023年:承诺的苏-35战机交付最终缩水为教练机;
2024年:拒绝为伊朗被摧毁的防空系统提供备件。
四、地缘政治的"多线平衡术"
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定位,远比"支持伊朗"更复杂:
(1)与海湾国家的利益勾连
尽管伊朗是金砖国家伙伴,但俄罗斯仍需维持与沙特、阿联酋的关系——这些海湾国家既是欧佩克重要成员,也是俄罗斯能源市场的竞争者。若过度支持伊朗,可能引发海湾国家联手反俄。
(2)以色列的特殊地位
俄罗斯与以色列存在隐秘的"冲突协调机制":以色列承诺不攻击叙利亚境内俄军目标,作为交换,俄军默许以军空袭伊朗驻叙部队。这种默契在2015年叙利亚战争中已形成制度化安排。
(3)核问题的深层忌惮
不同于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伊朗的核野心让俄罗斯感到警惕。《大西洋月刊》指出,莫斯科担心伊朗拥核后会成为中亚地区的竞争对手,因此刻意限制高端武器转让,防止"盟友变对手"。
五、军事同盟的"成本效益账"
普京的决策逻辑始终围绕"风险-收益"模型:
干预成本:若介入伊朗战争,可能引发美以联合制裁,加剧乌克兰战场压力;
违约收益:保持中立可同时维系与以色列、海湾国家的关系,油价上涨短期提振经济;
形象考量:俄军在叙利亚的干预已付出沉重代价,避免再次押注"高风险盟友"。
当俄罗斯在伊朗危机中选择"战略沉默",暴露的是后冷战时代军事同盟的本质——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动态的利益计算。从乌克兰平原到波斯湾沿岸,这场大国博弈的背后,是精确到每一枚导弹成本的利益权衡。
对于伊朗而言,或许真正的危机不是以色列的空袭,而是那个曾经许诺"共同防御"的盟友,早已在棋盘的另一端写下了不同的剧本。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