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多所高中扩建,高考压力是否将逆转?

小七 · 昨天 23:06
“考高中,难过考大学?”这是惠州家长圈里,最近最直白的焦虑表达。在一些家长微信群里,这句话总被拿来开玩笑,可没人真的笑得出来。群聊安静的时候,就有人抛出数据——去年惠州全市公办高中学位录取率才40%出头,而在最核心的惠城区,录取率甚至还不到37%。
1.jpeg

在这个数据之下,多少家长不眠之夜。474分是去年的一本线,而有孩子家长苦笑:我以为考不上985才叫压力大,原来连高中都未必有名额留给我们。“初中毕业直奔职校”的危机暗流,在城市里比高考分数还让人警惕。公办学位成了命运的分水岭,谁舍得在孩子十二三岁的节点上“认命”?民校学费一年三五万,牙一咬也有家长愿赌一赌,只为高中三年的窗口不被轻易关上。
可这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民生舆论发出了最朴素的呼声:多建公办高中,哪怕慢一点,也要给下一代留条更宽的路。
2.jpeg

散步到北站新城,你很难忽略那幢巨大的新校园——惠州八中金泉校区。它像一座城市给未来开的“口子”,6.67万平米的校园,400米标准运动场,艺术大楼和全寄宿制住宿区新得发亮。谁又能想到,这里招生名额不过千出头,还要为鸿蒙科技班和特长生特别预留席位。而就在不远处,扩建的卷尺又已经甩出——再扩50亩,计划1.2亿元投资,2027年要让更多孩子能够走进这里,刷上智慧校园的门禁卡。
八中的扩建计划并未冲淡家长心头的焦灼。去年校门口的采访里,一位母亲拉着孩子的手小声说:“再怎么扩,能赶得上明后几年的人口高峰吗?今年又是个小高峰,压力只会更大。”在家长们眼里,扩建带来的不仅是地理上的“新空间”,更是抢时间和机会的“赛道”。没人敢大意——哪怕一栋新楼建起来,也很可能只是勉强补缺,并不会马上让录取率显著翻番。
3.jpeg

另一边,惠州一中田家炳校区的工程机轰鸣着“抢工期”,8月底就要新楼竣工——今年新增536个学位,听起来不少,但到了抢录时,仍然是一将难求。有一中教师悄悄调侃说:“和惠城区报名人数相比,这还是杯水车薪。”这些冷静的老师最清楚,每一座新校区、一间新宿舍,都承载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希望,也盛放着各路家长的“盯梢”视线。招生计划一经发布,第一时间被各群里抢着截图,谁都怕自己慢一步就掉队。
再看金榜山校区和东江高级——新建工程每一平方米都写着焦虑的“标签”。实验中学1.4万多平米的扩建,东江高级中学8000万投资,计划中的两栋新大楼和文体综合楼,建设现场一边冲着进度条,一边也明里暗里被家长盘算。“扩多快?投多大?班级会不会扩得太擠?”谁都清楚,扩建带来的不仅有希望,也有新的隐忧——师资能不能跟得上?教学质量会不会被稀释?而最核心的,终究还得抢在下一拨孩子“面前”完工。
4.jpeg

外人未必理解,有多少决策背后藏着个体的心理煎熬。家长们白天在工地门口“求速”,晚上在微信群里“求稳”:有人主张提前规划学区房投资,侧面“圈”定可能的入学机会,有人又担心扩建导致师资流动、教育资源分散。甚至有家长半玩笑半认真地说:“扩建是好事,但会不会像地铁一样,一开通就立马饱和?”
其实最具创新性的本地观点,恰恰在于惠州此轮扩建不是“纯粹拼数量”,而逐渐转向“生态型扩容”:比如八中跟华为共建鸿蒙科技班,探索“校企融合”,有望带动更多元、高效的教研资源流入;一中实行五统一管理原则,确保扩建新校区的教学质量不走样。这些尝试,未必马上缓解生源压力,却为未来高中格局提供另一种范本——与其纠结“公办or民校”,不如全社会联手,打破名额小圈子,探索优质教育更多元、均衡的可能性。这是惠州教育扩张最值得城市自信的底色。
5.jpeg

真实的现实是,扩建和人口高峰赛跑,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每当新楼封顶、招生章程上线,第一批受益者的家长总是笑着庆幸,下一批人又在门外咬牙。你认为,在教育机会排队这件事上,该由谁先让步?学校、政府还是家庭?你会愿意为“高质量扩建”而等待,还是选择提早出城另谋高考机会?家长和老师的取舍,又意味着整座城市的生机与焦虑。
若把小学、初中、高中看作城市成长的三道台阶,“高中之问”,其实透射出城市能级的竞速和民生温度的考量。当扩建落地、学位扩容不再是“遥不可及”,教育这道题也许才真正翻开了新的一页。你会为孩子选择“抢学位”还是“优质等待”?在留言区,说说你对惠州教育扩建的真实感受,或许你的看法,能让更多声音汇入改变之流。
6.jpeg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小七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