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这事儿吧,现在动不动就跟“教育公平”划等号了,感觉有点变味儿了。
五四那会儿,大家喊打喊杀的可是科举八股那一套。可不知道啥时候起,代表“公平”的高考,路子走得跟科举越来越像了。
你看啊:关起门来填鸭式塞知识,拿“好处”当胡萝卜钓着人学,一场考试定终身,直接发“门票”。其他学习路子?基本被压得抬不起头。
老早的科举,就是靠发“权力门票”来管人学什么,管人想什么。你说它当初打破知识垄断是进步吧?没错。但后来它把知识都搞“污染”了,成了社会发展的毒药,这毒还不好解。
老祖宗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说到底,对人类而言,“道”就是好好生存、持续发展。而人要发展,就得组织起来。真、善、美,就是组织起来大家互相信任的基石——“德”。
春秋那会儿的贵族社会,贵族们还明白底层是根基,所以有“贵以贱为本”、“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说法。唐太宗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是真懂老百姓力量的。
可宋朝科举成熟之后,考出来的人,还懂“亲民”有多重要吗?“格物致知”,技术工具明明是生存发展的硬道理,他们却当是“奇技淫巧”。为啥?科举给了他们“门票”,让他们不用直接面对生存压力了。
你看范仲淹、韩琦这些人,面对外敌入侵没啥好办法,却成了“千古名臣”。相反,狄青的部下当街被杀,他自己忧惧而死。南宋的岳飞,更是冤死风波亭。科举选拔出来的那些“官老爷”,他们真懂四书五经背后的道理吗?
说穿了,如果剥掉道德文章的华丽外衣,只把它当块敲门砖,那考“狗叫”和考“道德文章”,其实效果一样——考出来的,可能只是权力的仆从或者社会的蛀虫。
直到五四那会儿,国家都要亡了,这套权力游戏实在玩不转了,才看到新希望。才有了毛泽东思想。
等新中国刚刚站稳脚跟,生存压力一缓,那套“权力游戏”的苗头,是不是又有点蠢蠢欲动?
这能叫“教育公平”吗?这算“传统文化”吗?这更像是怀念过去“皇帝和读书人共治天下”那套,骨子里是对精英垄断社会资源的向往。
真正的教育公平是什么?是教人实实在在的技术,是让成年人也能持续学习,是让普通人都能掌握生存的本事和创业的能耐。
把占人口一大半的普通人,早早排斥在高考赛道之外,然后说高考是普通人“唯一的”教育公平?这不就是给“唯文凭论”(文凭成为人才标准)找借口嘛!
“唯文凭论”,正是向科举靠拢的核心一步。它是精英控制权力的核心手段,也是关上普通人上升通道的那把锁。高考越被捧上神坛,文凭越被看重,我们离真正的教育公平,可能反而越远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