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翻社交平台,总被《亚洲新声》里那个片段戳中——中国姑娘抱着琵琶,和越南小伙的独弦琴凑在一起,把《茉莉花》弹出了热带雨的湿润感。弹幕里有人说“鸡皮疙瘩起来了”,有人在问“独弦琴怎么只有一根弦还这么好听”。你看,一档音乐综艺,悄不声地就成了文化的摆渡船。
《一路繁花》更有意思。前阵子我妈天天追,看到刘晓庆在节目里说“这辈子没为自己活过”,突然红着眼圈跟我讲她年轻时的遗憾。后来小区里几个阿姨真照着节目里的路线报了旅行团,回来聚在楼下聊天,话题从家长里短变成了“哪的日出最值得等”。这档节目哪是拍给老人看的?分明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岁月不该困住谁的脚步。
还有《种地吧3》,我表弟看完真跑去学了智能农业。他说以前觉得种地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节目里那些无人机播种、物联网监测的镜头,让他突然觉得“泥土里藏着大学问”。现在他在老家搞起了生态农场,直播卖草莓时总说:“得谢谢那档综艺,让我看见土地的新模样。”
其实这些热热闹闹的综艺剧集,早就不是简单的“解闷儿”了。就像《折腰》里那场大婚戏,服饰考据党扒出了魏晋时期的襦裙细节,年轻人跟着学拱手礼;《小巷人家》里那口老北京炸酱面的做法,被网友做成食谱在朋友圈传——它们像一个个钩子,把藏在时光里的文化、埋在生活中的温度,悄悄勾到大众眼前。
有时候我会想,好的娱乐作品就该是这样。它不用喊着“我要传递正能量”的口号,就靠那些真实的人、动人的故事,让观众自己品出点什么。可能是对另一种文化的好奇,可能是对某个群体的体谅,也可能是对自己生活的新想法。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劲儿,大概就是娱乐最珍贵的附加值吧。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