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继承这件事,无论怎么看都始终像根烂在地表下的麻线,什么时候蹦出来绊倒人?谁都说不清!早在西周,嫡长子继承名义上已经确立,但后来的王朝偏不太当回事儿。千年来,规矩写得明明白白,每次操作起来却乌烟瘴气。皇子的命数,往往一半靠天意一半赌气。坐在太子位的人名册写得不小心会一长串,能擦屁股的纸都不剩。可等到真正能顺利穿上黄袍,往往只剩零头。龙椅沾的血,不是哪一家专属,随便拎朝代,桌下都躺着兄弟骨头。
皇位那股诱惑,说它勾魂也没错。一次兄弟争斗,就是两家仇人。唐朝的李世民,直接武力解决家事,兄死弟亡。有的时候明面上还讲个道理,比如朱棣,他把靖难打成一桩姓氏内部的输赢,别的什么都不提。可有人信吗?清朝弄了个“九子夺嫡”,连电视剧都嫌场面大戏不够演。这些人彼此笑脸相迎,一扭头,后院就翻天覆地。这事儿,是不是谁都心有余悸?
雍正更明白其中门道。他刚继位时,什么事都摆在心上,唯独继承人这事,愈发觉得马虎不得。冷不防,等轮到乾隆那会儿,都准备揭开谜底了,张廷玉在边上喊了声“还有密旨”,硬生生拖慢了节奏。朝堂气氛,变得扑朔迷离。到底里面装了些什么猫腻?有时候天子也是拿自己开心吗?
翻到康熙那一页,秘密立储的苗头其实已经冒出来,手法却不怎么高明。康熙手下兄弟多,左拥右抱够热闹。他晚年看明白一条:没人信规则,全凭人心。满洲人做派,原本就不讲究什么嫡长子,他们更看重实力,能打天下才行,传下去的也得硬气。入关前还是部落制,能者上马,靠虚头巴脑的排序,谁信?等进了关,统治大片汉族人口,又没法一步到位照搬人家那一套,赶鸭子上架——结果谁也学不像。康熙立了二皇子胤礽当太子,自己觉得对路。结果胤礽趾高气昂,和国舅混成一锅粥,宫廷生出风波,一顿操作猛如虎,两次废太子。大皇子胤禔不消停了,想着只要二弟没了,轮到自己。结果一出手就是巫蛊,天下乌鸦一般黑。
宫廷里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派系斗得天翻地覆。康熙想明白了,立储不可公开,胆大包天的只会让自己身陷泥沼。秘密立储,说白了也是逼到绝路才有的新规。甚至皇帝话都说得拐弯抹角,“立太子必须得投我所好”,其实就是“我自己掂量着办,诸位别插手”。
到了雍正,情况又上一层。九子夺嫡时,他自己就在里面拧成了麻花。继位风波,谁是正统,胤禛和胤禵之间的争议至今还在,说白了就是皇权像根杠杆,重的一头决定朝野分量。雍正心里存了事——光靠明面规矩不行。干脆密封圣旨,把家法扔到“正大光明”四字牌匾后,明明白白,说是密传继承人,实则还是让皇子们无一天安睡。也别指望密旨写好后不会改动,没公示出来,啥变化都有可能。
这么做,有个好处。大家都觉得自己还有戏,心里不停较劲。努力的劲头反而很足—谁怕努力一场白搭?
然而这样一刀切,旧有的嫡长子制荡然无存。雍正若真是逆潮流了吗?有人这么看,可翻黄历,努尔哈赤那个年代,他们本就是“择贤而立”。长子荒唐事闹得一塌糊涂,努尔哈赤早把希望交到能成事的人手上。嫡长子这一套,满洲人从不用心。雍正嫡长子早夭,剩下的就更没人能按牌理出牌。新旧交织,秘密立储更像一场被现实推着走的妥协。
还有一点,其实值得琢磨。清朝虽已内地化,终归根骨里留着少数民族的印记。你说宗法制吧,满洲人终究不解那么多弯弯绕。这导致皇子谁都有点小算盘,继承规则弹性十足。雍正治国思路刚硬,改革雷厉风行。既然上一代留下的习气他早看腻,干脆推倒重来。皇位怎么传,新主意就好过没主意。这一点,他信得很!
中央集权早到雍正时堪称极致。有时候皇帝说一不二,规矩灵活定也讲得通。新朝气象,全靠上面一两号人的脑子。这么盘,免得笨蛋皇子继位让江山变天。康乾鼎盛,要啥有啥,还真和秘密立储脱不开干系。但说它完全好,其实也说不准。有时候潜规则多了,怕谁都揣度不清底线。
按照流程,雍正归天之后,太监入宫取诏。牌匾后面的信封只有一份,皇帝身边藏着一份。张廷玉,老成的见多识广,按说就是走流程。偏到关键时刻,他不走寻常路。继位仪式刚要揭戏,他跳出来加戏,说手里还有一纸圣旨。这事搁谁都犯嘀咕,原本乾隆已成定局,多这一下,算不算横生枝节?
其实乾隆看上去淡定,多半心里发毛。如果在这一刻,雍正打了自己儿子个措手不及呢?可圣旨终于念出口,内容无非重申立弘历为太子,连辅政大臣都安排妥帖。仿佛整个大清后宫、天下臣民都悬着的心,一下落回肚里。可谁也保不齐,万一哪天在密旨藏着别的玄机——真有可能?历史就爱给人添堵。
此圣旨除了巩固乾隆继位,更看重开皇帝头上那顶帽子的分量。康熙打下的家业,雍正捡漏辛苦,乾隆表面坐享其成,其实命门也就系在这一纸诏书。江山美好,不过是前人提早打了底,皇帝干脆利落,天下太平。可真要保持“幸福不倒”,靠一张圣旨可不行。这其中的权力游戏,谁参与了都心有余悸。
这个制度最大好处——或者说最大错觉,就是可以减少内斗。可事实偏偏不是这样。乾隆的辅政大臣们,本是保驾护航,转头却各自为营。张廷玉本想搭个顺风车,最后落了个免职告老,窝在家中,莫名其妙。朝堂不是讲理的地方,讲的是时局和势力。有时候你觉得稳操胜券,结果输得最惨。
有时还真说不准秘密立储是不是明智。你说它好吧,减少表面争斗,稳住人心。说不好,也未必避免暗里较劲。一群皇子暗自琢磨,阴谋阳谋都有。聪明人一多,规矩反而成了笑话。但若不是这样,大清能称盛世吗?说不准!有时规矩混乱,反倒让人都不敢明目张胆搅局,反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纵观整件事,从清代中期各家皇帝的隐忍、斗争,到张廷玉手里那道诏书,层层递进却又充满变数。天下局势、朝堂内幕、宫闱秘辛,压的都是人心。密旨也好,明传也罢,说到底管不了所有皇子的贪念。只是历史就像一锅混汤面,谁也分不清清汤还是浑水,进去一勺,哪怕看着表面太平,底下什么都搅着呢。
至于秘密立储到底是不是古今出路,它让乾隆承平享盛世,也让一堆天才、庸才在密云密码里耗尽一生。规矩变了,皇位还在,血脉、才能、野心没哪个真消停。大清从骨子里爱折腾,历史也只会继续扑朔去演绎。
说起来,世事常常打个弯,再兜个圈,到了人们手里,又变了样。反正规矩是死的,人的算盘翻新才是真的。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