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高考结后的假期,为报考忧愁之外,“毕业三件套”也是苦不堪言。
这到底是送礼,还是一场掏空感情和钱包的审判?
三件套变六件套,家长脸上笑,心里慌
“高考毕业三件套安排上了没?”这句看似轻松的调侃,背后是一场家庭经济,与情感承受力的角力。
原先说的“三件套”,是手机、电脑、旅行,现在版本升级,变成加上平板、驾校、iPad、医美、拍写真、聚餐……而且预算直冲两万到三万。
有些家庭还要准备大学入学装备,合起来奔着五万去了。
我看到一组数据挺扎心:在广东佛山,有高中生毕业后晒账单,光是拍写真花了4200元,换手机一部8000元,驾校报名5800元,旅游花掉6000,最后还想让父母赞助大学配电脑——一共至少2.5万元。
评论区有人回复:“家里一个月工资还不到6000,拿什么支持你三件套?”
问题就卡在这——这不是愿不愿意给,是根本给不起。
还有家长讲得更直接:“不给怕孩子自卑,给了就得刷信用卡。”
孩子不吵不闹,只在家里丢下一句“别人家都买了”,家长心里就发虚了,那种来自朋友圈、抖音、小红书的暗示压力,比面对高考成绩还让人难受。
家长脸上笑着“咱也来点仪式感”,心里却默念着账单怎么算。
一家五口住在山东德州的普通工薪家庭,母亲做工厂临时工,父亲做送货员。
高考一结束,孩子想换手机、报驾校,还喊着同学组团去云南毕业旅行。
家里硬着头皮凑了6000块,再多就掏不出了,孩子却说:“你没钱,干嘛还生我?”
这句话一出口,很多家长沉默了,不是因为生气,是因为太扎心。
很多人小时候省吃俭用,盼的就是孩子出头,结果好不容易高考完,连送个礼都被孩子当成“失败家长”的标签,这哪还是什么三件套,简直是感情勒索。
不配当我爸妈?
6月中旬,一位网友在小红书发了个长帖,列了一张“高考毕业清单”。
内容包括:苹果15Pro、macbook air、科目一报名、丽江六天五夜自由行、写真拍摄、晚宴礼服、入住网红民宿两晚。
有孩子说:“我们熬过了十二年苦读,不能犒劳一下?”
还有人跟帖:“没钱也要咬牙满足吧,谁让你生我?”
一位浙江绍兴的母亲在采访中说,孩子成绩不理想,刚好压线进三本,自己在外打三份工都供得起学费,却供不起“什么都得有”的三件套。
她不怪孩子,但心里是真的堵。
孩子说了一句:“我只想你别让我低人一头。”
这话挺刺耳,可对现在不少年轻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真实感受。
我并不站在谁那一边,我只是觉得,这场对话已经不在“值不值得送”这个层面了。
它已经变成一场关于尊严、补偿、价值和爱之间的碰撞。
“你没给我买三件套,你不配当父母。”
“我努力拼尽全力供你上学,你还要三件套,你不配当孩子。”
这是双方在用沉默的方式完成一场关系审判,没有人吼,没有人哭,但每一句话都像锤子,敲在彼此的神经上。
三件套本来是奖励,现在变成考核,给了,不代表你做得好;不给,就是你不够格。
一位北京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种情绪撕裂感在今年格外严重,家长和孩子的“情感账”都快对不上数了。
表面看,是钱没到位,实际是孩子想要的是“我值得”,而家长想要的是“你懂我苦”,可偏偏,谁都说不出口,只能用“买”和“不给买”来做表达。
这场情感大战里,手机、电脑、旅行不是主角,只是武器。
父母拿它来证明爱,孩子拿它来证明自己有资格活得体面。
家长沉默,实在没力气了
暑假开始不久,广东佛山一位工厂流水线女工下班后坐在地上发抖,她给儿子买了手机,报了驾校,掏了积蓄,月底房贷还得找亲戚借。
她没哭,也没闹,只是低头刷着厂里调休表,看有没有办法再加两个夜班。
我看到这个细节,整个人一下被戳住了。
在这场三件套风暴里,家长的脸是笑的,心却是沉的。
他们不说自己吃了多少亏,不说自己的病拖了多久,不说自己有没有能力,他们只会对孩子说“你开心就好”。
可问题是,现在的“开心”有价。
是1部iPhone,是丽江自由行的六晚五星,是天猫店里980元的毕业晚宴礼服。
孩子要的是“有面”,父母给的是“有命”。
高考一张准考证,把父母推上一个从未准备过的角落。
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情绪价值”,也不懂什么是“尊重与体面”,他们只知道自己一不赚钱、二不陪伴、三不懂电脑,唯一能做的,就是给钱。
可这钱,就是命。
我不怕写伤感的事,但怕写绝望。
这事不是没办法,是大家不敢承认自己,也曾经被“面子”“风气”拖着走过。
说到底,孩子怨恨的,不只是父母不给,而是社会告诉他们:“不给,是你不够好”,这才是毒的。
现在流行的毕业写真、定制视频、开箱仪式、送别盛宴,全都在制造一种你值得、更该拥有、别错过的焦虑感。
孩子被裹进去,家长也不知所措。
这种沉默,快要爆炸了。
三件套之外,谁来给他们一条退路?
“送礼物要看能力,表达爱不止一种方式”,这句话对,可没人信。
媒体发文提醒“理性消费”“教育不能绑架物质”,可这些声音在风潮面前,像一根绣花针扎进了海。
我觉得这不是没人听,是没人能把这事说开。
家长怕被说穷,怕孩子觉得丢人;孩子怕被落下,怕同龄人笑话。
谁都在演,谁都在扛。
有没有办法破局?
其实有。
学校干预,孩子自我觉醒,平台管控,可在“跟风”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我们不是说三件套不该送,而是它不该成为道德标尺,更不能成为一句“我值不值得被爱”的标准。
毕业礼物,应该是庆祝,不该是考核。
高考终点不是战场清点,也不该是家庭账单审判。
这届父母已经扛太多,这届孩子也被裹太深,没人错,全都被裹挟着往前走。
可谁都知道,再往下走,一家人就会散了心。
参考资料:
腾讯新闻:《“高考毕业三件套”,有人花了2万,还得被孩子埋怨》
澎湃新闻:《“没钱别生”刷屏:消费绑架了家长,还是面子逼疯了孩子?》
人民网评论:《别让“三件套”变“绑架”,家长也有权说不》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