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衣服拖在地上很长,他们不怕把衣服弄脏吗?答案其实很简单
世人皆知,在那些流传千年的画卷中,古代贵族们总是衣袂飘飘,裙摆拖地。特别是在宫廷戏剧中,常常可以看到妃嫔们穿着华美的长裙,裙摆长得能扫地三尺。
有趣的是,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唐代的丝绸长裙,经过测量,这件长裙的裙摆竟然有惊人的五尺长。这让许多人不禁感叹:古人穿这么长的衣服,难道不怕把衣服弄脏吗?
其实,在古代社会中,衣服的长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着装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等级象征。那么,为什么古人要穿这么长的衣服呢?他们真的不在乎把衣服弄脏吗?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古代的服饰等级制度
永乐十五年的一个清晨,宫中传出一阵骚动。原来是刚刚晋升为六品官的李大人,穿着一件过于华丽的长袍来上朝,衣摆竟然拖地三寸有余。这在当时可是大忌,因为按照明朝的服饰制度,六品以下官员的衣摆最多只能及地,绝不能有拖地的部分。
这件事很快惊动了礼部,李大人因为"违制"被重罚俸禄三月。这个教训让他终生难忘,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服饰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古代,衣服的长短可不是简单的个人喜好问题。以明朝为例,洪武年间就颁布了详细的服饰长度规定:皇帝的朝服衣摆可以拖地五寸,亲王三寸,郡王及一品大员二寸,二品以下至四品一寸,五品以下不得拖地。
这种规定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服饰制度更加严格。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帝特意下令,规定文官的补服长度必须按品级定制:一品至三品官员的补服,衣摆可及地面;四品以下,衣摆必须露出靴面三寸。
有趣的是,在乾隆年间发生过一件趣事。苏州织造曹家荣因为给皇帝进贡了一批绸缎,受到嘉奖,但他却因此得意忘形,在家宴时穿起了拖地长袍。这个消息传到京城,立刻引来了御史弹劾。最终,曹家荣不仅丢了官职,还被罚没家产。
这些规定不仅适用于朝廷命官,就连商人和平民也有严格限制。比如,商人虽然富可敌国,但衣摆却不能过脚踝,否则就会被视为"僭越"。至于普通百姓,连靴子都要露出三寸,这就是所谓的"露三寸"制度。
这种制度之严格,从一个流传至今的典故可见一斑。相传南宋时期,有个叫王十朋的官员,因为一次上朝时不小心踩到了自己的衣摆,险些摔倒。皇帝见状问他怎么回事,他立刻跪地请罪,说自己忘记了"衣不及地"的规矩。结果不仅没有受罚,反而因为这份谨慎获得了皇帝的赞赏。
正是这样严格的等级制度,让古人的衣着长短成为了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不同品级的官员,走在路上一眼就能从衣摆长短看出对方的官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古代画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人衣摆拖地,而另一些人的衣服却短得露出靴子。
二、拖地长裙背后的奢靡之风
唐朝天宝年间,长安城内出现了一种名为"曳地纱"的特殊服饰。据《唐会要》记载,这种长裙用上等蜀锦制成,裙摆长达七尺,走起路来犹如彩云飘动。每件"曳地纱"的价格,足够一个普通家庭吃上整整一年。
有一次,杨贵妃在华清池举办宴会,命令宫女们全都穿上"曳地纱"。据当时的史官记载,光是宫女们的裙摆拖过的地方,就用了价值千金的香料熏染,就是为了让裙摆扫过地面时能散发出香气。
这种奢靡之风很快蔓延到整个长安城。据《封氏闻见录》记载,当时的权贵之家争相效仿,甚至出现了"一裙万钱"的情况。有的贵族小姐为了在宴会上艳压群芳,竟然在裙摆上缝满了珍珠和宝石。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价值连城的长裙往往只穿一次就弃之不用。据《大唐新语》记载,当时长安城内流行一句话:"曳地新纱才一着,明朝便作旧春衫。"意思是说,这种拖地的纱裙穿过一次之后,第二天就成了旧衣服,再也不会穿第二次。
制作这种奢华长裙的工艺也十分讲究。以宋朝著名的"蜀锦曳地裙"为例,光是织造一匹布料就需要十几个绣娘同时操作,耗时半年之久。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专门制作这种长裙的工匠,地位甚至不亚于御用画师。
在元代,蒙古贵族更是将这种奢靡之风推向了极致。据《元史》记载,忽必烈的皇后赵氏有一件用整张猞猁皮制成的拖地长裙,光是裙摆就用了三张上等猞猁皮。这件长裙价值连城,据说可以换取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赋税。
明朝时期,这种奢靡之风不减反增。永乐年间,有个高官在给女儿准备嫁妆时,特意订制了一批"百花锦绣裙"。这种长裙的特别之处在于,裙摆上绣满了各种花卉,而且每一朵花都是用不同的丝线绣制,据说远远看去犹如真花盛开。
这种奢靡之风一直延续到清朝。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富察氏,就拥有一件名为"百蝶穿花裙"的长裙。这件长裙的裙摆不仅长达七尺,还绣满了栩栩如生的蝴蝶。每一只蝴蝶的翅膀都镶嵌着细小的珍珠,走动时闪闪发光。
在这些奢华长裙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奢侈品制造产业。从蚕农到织工,从绣娘到裁缝,从珠宝匠人到香料商人,数以万计的人都依靠制作这些奢华服饰为生。仅在南宋时期的杭州城,专门制作拖地长裙的作坊就有数百家之多。
三、衣袂飘飘的背后秘密
说到古代宫廷中那些衣袂飘飘的场景,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据《明宫录》记载,在明朝宫中,专门有一种叫做"举裾"的宫女,她们的工作就是在贵妃们走路时托举衣摆。
永乐十三年,明成祖朱棣为皇后张氏举办生辰宴时,光是"举裾"的宫女就有十六人。她们分成两排,恭敬地跟在皇后身后,用银钩托着皇后长达七尺的裙摆,确保裙摆不会沾染地面。
这些银钩可不是普通的物件,据《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每个银钩都是由御用银匠精心打造,上面镶嵌着珍珠和宝石,重约二两。银钩的弧度经过特别设计,既能稳稳托住裙摆,又不会损坏珍贵的布料。
在唐朝,这种托举衣摆的工作更是形成了一门专门的技艺。《唐宫秘史》中记载,专门有一位叫做"举袂师"的官员,负责教导宫女如何优雅地托举衣摆。据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举袂"宫女,需要经过至少三个月的专门训练。
不仅如此,古人还发明了特殊的防尘工艺。南宋宫廷中流行的"流云锦",就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绸缎。据《宋宫遗事》记载,这种绸缎在织造时加入了特殊的蜡质,使得灰尘难以附着在上面。据说这个秘方是由宫廷织造局的一位老匠人偶然发现的。
在清朝,这种防尘工艺发展到了顶峰。乾隆年间的"御制防尘缎",是一种用特殊工艺处理过的丝绸。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这种布料在最后一道工序中要用一种特制的香脂处理,不仅能防尘,还能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宫廷内还有严格的地面清洁制度。以明朝为例,每天凌晨就有专门的"洒扫役"打扫庭院。他们使用的不是普通的清水,而是加入了白芷、菖蒲等中药的香水。据《明宫史》记载,这种香水不仅能除尘防污,还能驱虫防蚊。
更有趣的是,在重要场合,地面还会铺设特制的"步毯"。这种毯子用蜀锦制成,上面绣满了祥云纹样。据《内务府清单》记载,一条"步毯"长约二十丈,宽约两丈,重达百斤,需要二十多个太监同时铺设。
在唐朝,这种讲究更是达到了极致。据《两唐记闻》记载,唐玄宗时期的宫廷,在重大节日时会在地上撒满花瓣。宫女们要提前一天采摘新鲜的花瓣,经过特殊处理后才能使用。花瓣不仅能防止长裙沾染灰尘,还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些精心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确保那些贵重的长裙能够保持完美的状态。特别是在隆重的典礼上,当官员们列队而立,衣袂飘飘时,没有人会看到一丝灰尘或污渍。这种无暇的完美,正是古代宫廷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平民百姓的服饰现实
宋代诗人陆游在他的《村居纪事》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的邻居王老汉种了一亩棉花,辛苦劳作一年,好不容易收获了八十斤棉花。但这些棉花,除去交纳赋税,剩下的只够给全家五口人每人做一件短衫。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平民百姓的服饰现实。与宫廷中那些动辄万贯的长裙相比,普通百姓的衣着可谓是简单至极。据《清稗类钞》记载,在清代,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年的布料开支,大约只有二两银子,这些钱要用来给全家老小添置所有的衣物。
布料的价格也是一个大问题。据《明实录》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一匹上等丝绸的价格约为四两银子,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民半年的收入。而一件拖地长裙至少需要三匹布料,这对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不仅如此,平民百姓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穿长衣服。在《农桑衣食撮要》中就明确指出,农民的衣服要"短而利便",裤腿最好卷到膝盖以上,这样方便在田里干活。
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明朝嘉靖年间,浙江绍兴有个农民叫朱四,他在集市上捡到一件绸缎长衫。本想穿着显摆一下,结果第一天下地干活就把衣服划破了好几道口子,最后只好剪短做成了一件短褂。
在古代,平民百姓还发展出了独特的着装智慧。比如,他们会在衣服的膝盖和肘部位置加一块补丁,这样干活时不容易磨破。据《清代社会生活史》记载,这种"预防性补丁"在农民中十分普遍。
还有一种聪明的做法是"翻改"。据《吴门补志》记载,苏州的普通百姓家庭,往往会把父亲穿旧的长衫改短,传给儿子穿。一件衣服经常是父子两代人轮着穿,直到实在穿不了才会丢掉。
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个细节,画中的脚夫和小贩们都穿着齐膝的短衫,有些衣服上还打着补丁。这幅画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着装状况。
在古代北方地区,农民们还发明了"套袖",就是一种可以随时套在袖子外面的布套。据《天津卫志》记载,农忙时节,人们会把套袖戴上,这样干活时不会把袖子弄脏,干完活摘下来,里面的衣服还是干净的。
清朝时期,北方农村还流行一种叫"壮褂"的衣服。据《清代民俗志》记载,这种衣服特意做得紧身短小,前襟处还会缝上几个大口袋,用来装放干活时用的小工具。这种实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普通百姓的聪明才智。
五、服饰文化的历史演变
清朝乾隆年间发生了一件趣事。一位江南织造在进贡绸缎时,向皇帝提出了一个建议:何不将宫廷礼服的长度缩短一些?这位织造的理由很充分,他说短一些的衣服不仅节省用料,走动起来也更加方便。
据《清宫廷档》记载,乾隆皇帝对这个建议颇为赞同,但碍于祖制,最终只是在日常便服上做了改动,将裙摆长度缩短了两寸。这个小小的改变,成为了清代服饰改革的一个缩影。
随着时代的推进,这种变革的声音越来越大。道光年间,一位名叫魏源的学者在《海国图志》中写道:"泰西诸国之人,衣不及地,此乃便于行走之制。"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关注到服饰的实用性问题。
同治年间,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也提到:"衣裳贵在得体,不在奢华。过长之衣,徒增烦扰。"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逐渐流行起来。
有趣的是,这种变化最早其实出现在军队中。据《清军志》记载,咸丰年间,一位满族将领在训练士兵时发现,传统的长袍严重影响行军速度。于是他大胆改革,将士兵的军服改成齐膝的短装,这一改革立即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
到了光绪年间,这种改革更是深入到了民间。据《申报》记载,上海的青年学生们开始追求一种新式的短装,他们把这种装扮称为"文明新装"。这种服装不仅衣长适中,而且将传统的盘扣改成了西式纽扣,更加便于穿脱。
这种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同治十年,江苏巡抚丁日昌就因为提倡"短打装束"而遭到保守派的抨击。据《清史稿》记载,当时有御史上书弹劾丁日昌"轻废祖制,有伤风化"。但丁日昌并未退缩,他在奏折中据理力争,指出短装既省布料又便于劳动。
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清末。据《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史》记载,到了宣统年间,就连宫廷中的太监们都开始穿起了及膝的短衫。这种改变虽然看似微小,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折中方案。比如光绪年间,苏州的绸缎庄就推出了一种"可拆式"长袍。这种长袍的下摆可以通过暗扣拆卸,平时穿短装,参加正式场合时再将下摆安上,可谓是既保留了传统,又顾及了实用。
当然,这种变革并非意味着传统服饰文化的完全消失。在一些重要的节庆活动和传统仪式中,那些曾经流行的拖地长裙仍然会出现。只不过它们已经从日常服饰变成了一种文化象征,见证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千年流变。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