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考不上“985大学”,18岁高考生被父母赶出家门?很多网友却说“父母没错”

光明网 · 前天 21:55
18岁是一道线,划分着成年还是未成年,而这道线所意味的人生,简直就是两回事。譬如说,在此之前,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是有养育义务的;在此之后,理论上这个人是要求“自力更生”的。在2025年的夏天,有一对“团结一心”的父母,因这道线而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近日,湖南长沙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家庭教育事件。将儿子小凯从湖南一县城托举至长沙顶尖高中的一对父母,因儿子沉迷游戏不遵校规、成绩大跌又不服管教等等,在高考前两个月将之逐出在长沙的陪读出租屋,小凯住回学校;高考出成绩后不久,小凯被父母“逼”出家门。
事件发酵后,迅速登上热搜榜。然后各种细节、观点、反转等等“剧情”纷至沓来。
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父母是否有权利“赶”年满18岁的儿女出家门?当青少年玩游戏成瘾,父母应该怎样应对?其他遇到相似问题的父母和青少年孩子,应该如何从关系修复与认知重构两方面寻找解决路径?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将与特邀心理专家一起来探究。
01
考不上985被父母赶出家门?并非如此
网友吵翻:唯分数论?也不尽然
有人认为赶其出门“父母没错”
湖南一名高考生小凯(化名)曾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中考成绩优异,考入湖南四大名校之一的中学
高中时被视为985“种子选手”
父母对他寄予厚望
然而,一切在高中三年悄然崩塌。 手机的诱惑,让他一步步滑向深渊:
早自习躲厕所打游戏,老师多次警告无效
晚自习经常开溜,成绩断崖式下滑
凌晨缩在被窝刷手机,第二天上课昏昏欲睡
父母尝试了所有“教科书式”的干预:
没收手机 → 小凯偷偷借钱买二手手机
校外租房陪读 → 他半夜翻窗去网吧
写保证书 → 第二天继续沉迷
最终,高考成绩揭晓:575分。这个分数,虽然在湖南物理类超一本线数十分,但在这所985录取率超85%的顶尖高中里,几乎垫底,未达985大学分数线。
1.jpeg
愤怒且失望的父母在其18岁当天将其“逼”出了家门,断水断电、换了门锁密码。小凯遂联系长沙的媒体,但父母依然态度决绝,母亲称其毫无悔改之意,要 “各过各的”;父亲给三个选择:在家守规矩、县城找包食宿工作、去长沙打工(可出车费)。小凯想复读或选好专业读本科,母亲则反对复读,认为守规矩比文凭重要。
2.jpeg
此事刚在网络曝光时,不少网友觉得父母对孩子如此严厉过于苛刻,觉得父母的做法“过于偏激,近乎残忍”“唯分数论”,让不少网友担心“万一孩子走绝路要后悔的!”
但也有网友了解到,父母态度如此决绝,是因为小凯学习态度存在严重问题,且曾因父亲不让他玩手机,小凯大肆打砸家中家具电器、还将家中空调线剪断(只保留了自己房间空调线),甚至“写遗书”威胁长辈。有网友表示“父母没错”,认为父母是对小凯沉迷手机且屡教不改的行为感到心灰意冷,“伤透了父母的心”“父母也是攒够了失望才会如此”。
沈家宏
知名心理学家、资深心理咨询师
知名心理学家沈家宏接受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采访时表态,“这件事存在争议是正常的。我们不能期待所有人对任何事件是同一个看法。关于‘父母赶孩子出家门’,大家的分歧点在哪里?我认为是针对孩子的教育和抚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要尽到什么地步。
在孩子18岁之前和之后,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是截然不同的,18岁之前父母有义务,但之后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义务和责任就尽完了,年满18岁的人需要去承担自己的全部责任。就这件事来说,父母的做法是恰当的。
要不要复读还是选择去读本科,孩子都可以自己做决定了。孩子当然可以有意见和想法,但要用尊重父母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如果用极端的行为,父母是不能接受的。如果你已年满18岁,那对不起,你就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02
为什么父母与网游“争夺”孩子时往往失败?
手机不是祸根,根源在于“缺快乐缺沟通”
小凯的父母在法律上没有错,不代表着家长不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这一事件将 “唯分数论” 与青少年沉迷手机的问题推到了台前。这一事件并非简单的 “孩子错” 或 “父母过分” 的问题。它反映出家庭教育中亲子双方在沟通、期望管理与情绪应对等多方面存在分歧。
从网友发言来看,
因沉迷网络游戏
而使得成绩大幅下滑的中学生不少。
为何孩子对游戏成瘾?
手机真的是祸根么?
3.jpeg
AI资料图
“父母与网络游戏正在争夺孩子”,沈家宏老师如此说道。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对网游成瘾的深层缘由也是有区别的,因此“首先要弄清成瘾的本质,否则家长不问缘由一味远离孩子,情况会越搞越麻烦。
这与有些父母打麻将、抽烟喝酒等成瘾一样,当事人能从中得到快乐,成瘾者与成瘾对象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虽然活动本身不太好,但在这个活动中他可以做自己。那么,父母在孩子游戏成瘾时,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父母亲给孩子提供痛苦还是快乐;能让孩子做自己么;亲子关系可以满足孩子对于亲密关系的需要吗?”
沈家宏表示,“如果父母在家里是不断在制造痛苦和难受,那么孩子与父母亲的关系实质上在逐渐切断,孩子会感觉痛苦,那他到哪里寻找快乐呢?游戏成为了一种实现上述三个目标的途径。
父母要让孩子远离游戏,最重要的是‘你要比游戏好玩’。父母和游戏竞争孩子为何多数会失败?因为游戏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而父母一边破坏关系、制造痛苦,还要求孩子远离游戏、考好成绩,这怎么可能有胜算。”
李素磊博士
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为什么孩子拿着手机不放?”李素磊博士表示,“这是因为‘手机懂我’,当数字产品比父母更能提供情绪价值时,恰恰说明家庭情感支持系统的失效。
孩子在青春期需要有温度的关怀。家长是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一起去抵御困难的战友和同行者。但很多初中生高中生,得到的不是‘战友’,而是站在对立面的父母——不断提升的要求,做不到就被指责。如果孩子玩手机的时候,父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更多沟通,孩子可能不会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般地死死抓住手机。
能改变孩子的,是孩子内心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让他能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内心有爱有力量面对”。
03
对已成年孩子也不可“一赶了之”
“自食其力”是一种需培养的能力
在上述事件中,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父亲的三个要求中,其中一项是小凯可以去打工以“自力更生”。但小凯只是在奶茶店打工三天就跑了,此后才去找媒体“投诉”父母。很多人认为年满18岁的小凯不能吃苦,令人失望。
4.jpeg
AI生成图
沈家宏老师认为,网友不能一味指责小凯,“为什么在奶茶店只打工三天?是因为他没有自立的能力,不能承担生活中的压力。父母平常没有培养他自立的能力,发生矛盾后又想他自立,是不太可能的。”
沈家宏老师强调,“选择复读或去读大学,要小凯遵循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满足其他人的期望,否则只是将问题和麻烦后延。”
李素磊博士认为,要解决问题,“父母懂孩子”非常重要,“十几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身体快速成长,内在的心智成长也非常重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强大内核来源于乐观、感恩、自信、勇敢等特质,而外显成长也是基于内心拥有强大的内核。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对立面,走到孩子的身后给予孩子心力的支持。”
04
建议:父母不要与孩子赌气
教育的本质是爱与理解
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认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
这一事件中父母与孩子的行为
都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与应对失当。
亲子关系该如何处理?
教育孩子又该何去何从?
沈家宏老师认为,“激烈的行为只是表象,父母只是用孩子来处理他们愤怒的情绪。建议在亲子发生矛盾的时候,父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要看到清晰的目标,为之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解决方案。总之,父母不要跟孩子赌气,不要做失去理智的决定。”
李素磊博士提醒家长:“想要孩子‘不任性’,首先是父母不任性,亲子之间讲爱,才不会相互赌气去做偏激的事”。
5.jpeg
AI生成图
据最新报道,小凯已于日前回家了,并正在与母亲商量之后的去向,可视作“亲子破冰”。毕竟,家庭的终极功能不是单纯培养“名校生”,而是塑造健全人格;而孩子也需明白,叛逆不应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真正的自主源于对行为后果的清醒认知。
人生很丰富多元,任何事都不应囿于一种方式。而亲子关系修复的关键,也在于双方都能走出“非此即彼”的误区,要从爱出发、纠偏前行,找到双方的共赢之路,帮助对方成为更好的自我。
心传信札
写给为亲子关系苦恼的父母
很多人在网络上说,当年那个小不点多可爱啊,为什么现在一到青春期就变成了仇人一样的存在?甜蜜的回忆与无奈的现实,已成为一些父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烦恼。
是的,亲子关系很好的例子不少,而“不那么好”“有点疏离”“互相不理”“势同水火”等等其他形态,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的烦恼,并不“孤独”。
近期,在沉迷游戏、成绩大幅下滑、不遵校规家规的儿子年满18岁当天,就将其赶出家门的那对湖南父母,也是有着后者烦恼的典型案例。这对父母在行动上,则表现得比较偏激一点。但心理学家、社区工作者、律师等也都说了,父母的做法没有明显的错,也不违法;而年满18岁的健康成年人,也不是社区长期救助的对象。
网络上有很多家长,对于这对父母所做的事,表达了赞同。有人直接说“他们做了我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有一个同样沉迷游戏的女生的家长则在网络上发言道“如果不是因为生的是女儿,我也要将她赶出家门”。
事情看起来是很爽的,可是,然后呢?
上面案例中那个男生,经过各种博弈包括媒体施压等,终于7月9日回到了家里。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与母亲关系有所缓和,但尚未能与父亲有直接沟通。
有心理学家提醒说,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不能偏激行事也不能与孩子赌气;父母若以前没有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此时也不能一下子就要求满18岁的孩子打工自立等等,因为孩子做不到,他不能通过他没有的能力去实现父母想要的目标;而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因为情绪的问题将怎么对待孩子当作自己愤怒的出口,又不能坚持最初的做法时,就很可能只是将矛盾延后,日后亲子关系再出问题,很可能就会更严重。与此同时,真正狠下心来能够坚持让孩子独立的父母,只要没有其他突发的因素,孩子还真可能好起来。
也就是说,无论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状态,父母都要尽量做到“别掀桌子”,否则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坚持到底的话,日后问题可能会更难解决。当然,在此过程中父母要与孩子保持“平和有效的沟通”。
对于很多孩子沉迷游戏的父母来说,经常会出现管与不管都“两难”的境地。只是,为人父母,本来就是要迎接各种挑战的。父母不要情绪化,而是要深入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游戏机制的设置“吸引人”是一回事,孩子要“成为自己可以作主的他自己”,并在此中感觉到快乐,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找到症结,再尽力让孩子的生活“有趣”起来,也很重要。
“责任感”三个字,或许是解决亲子矛盾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父母要有意识地从小事锻造孩子的责任感,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做家务、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人着想、遵循公序良俗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在沉迷游戏时,也可能更快脱身出来。因为,他对自己有期许。而父母本身,也要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责任感。清晰觉知这种责任感的父母,是不太可能情绪化行事的,而这种特点也更有利于养育情绪稳定的孩子。
在网络时代,为人父母也越来越不容易。而在亲子关系方面,没有苦恼的父母几乎是不存在的。那么,就让我们在烦恼中成长,与孩子一起锻造完整稳定的人格,在相互砥砺中一起进步。或许在推心置腹的深谈中,在对于生活不易的相互体谅中,亲子关系会更上层楼。是的,亲密关系本身,就可以战胜网络游戏。祝福你祝福我祝福孩子们,大家都有更美好的明天。
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阿岚
2025年7月15日
出品: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
策划:赵素兰
统筹:王圆媛、车超进、崔素华、张映武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兰岚、王圆媛
来源: 广州日报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光明网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