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从何而来?
“中东”一词源于19世纪欧洲殖民者的视角,以欧洲为中心,将东方划分为“近东”(巴尔干至奥斯曼帝国)、"中东"(波斯湾至印度)和"远东"(东亚)。二战后,这一概念逐渐固化,演变为如今涵盖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的称谓。
地理范围:争议中的“三洲五海之地”
狭义的中东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亚国家及埃及,广义则扩展至北非部分区域,共约23个国家和地区,面积超1500万平方公里。其核心特征为:
- 三洲枢纽:横跨亚、非、欧交界带
- 五海环抱: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在此交汇
- 资源悖论:拥有全球48%石油储量,却面临极端缺水困境
为何这里总在“燃烧”?
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字与法律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东如今却因三大矛盾成为冲突焦点:
- 宗教裂痕:伊斯兰教内部逊尼派与什叶派对立,叠加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千年纠葛
- 资源争夺:石油与淡水资源的控制权之争
- 地缘博弈:地处“世界十字路口”,成为大国角力场
超越刻板印象的文化宝藏
抛开战火标签,这里孕育着:
- 饮食艺术:鹰嘴豆泥、烤全羊搭配阿拉伯咖啡文化
- 建筑奇观:从波斯地毯到清真寺穹顶的几何美学
- 学术遗产:阿拉伯数字、代数(Algebra)均发源于此
这片土地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充满隐喻——既是西方视角下的“他者”,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曙光之地。理解中东,本质上是在理解全球化时代的身份认同与资源分配难题。
友情三论:
你认为中东还应该涵盖哪些国家?
你去过中东吗,中东哪个国家适合旅游?
中东要不要换个名字?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