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橘子
编辑|橘子
《——【·前言·】——》
刘邦,这位从亭长一步登天的帝王,有个鲜为人知但史书不讳的癖好:每次攻城之后,他总会突然消失。
是出于文化情趣?还是战后放纵?他从不遮掩这点,甚至命人站岗守护。这个行为不仅成了他性格的一部分,也在不经意间影响了战局、后宫与国家形象。
癖好萌芽
刘邦,这位沛县亭长出身的布衣英雄,从未掩饰过自己的喜好:酒色与楚地风俗。起兵那天,他带着一帮乡邻起义,直指秦帝国。前209年,他攻下不少秦县,一路南下。他不是什么儒家君子,史书里是“性格豪放,不拘礼俗、喜酒色”。
当时一座小城刚被攻克,将士正在庆夕。喝得酣畅之际,刘邦没有立刻召集帮手去整顿城政,也不急着训令军士安抚百姓。他头也不回地消失在队伍里,去了城中最大的张家酒肆。那里有楚国调笑歌,有艳舞,有乡音。他就混在歌舞声里,一边醉笑,一边听人弹剑舞。旁人有意要叫他会兵,他只是摇头继续喝酒。
这不是一次偶然。据《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记述,他进军咸阳那年,也消失了两日三夜。有传闻他是去听楚歌、品楚酒,去看看城里慌张的秦地老百姓如何过日。史书没写百分百细节,但多次提到“好酒色”“好楚曲”的描述。你把这两句拼一起,就能猜出刘邦在攻城后,会不会玩消失。
这种行为初看像对胜利的一种庆祝,但深层更像一种心理调节。打仗不只是杀人,它是人心的博弈、压力的消耗。胜利反噬谁心中的紧张?攻城后,士气会低,疲惫会来,复杂感情需要代谢。他就喝,靠歌舞平衡身心,也以此去体验那刚被他摧毁城池里的人味。
更重要的是,他从不瞒这种性格。相反,他还安排侍卫探岗,防止有人找上门来,或者有刺客扎堆。让人原地驻足等待的军令前一句:“刘王暂不在营”成了军中通告。当人寻找他,得到的答复是:“他去过活了。”舆论传播中,战后他隐没成一种习惯,而非逃避。
消失成惯例
随着战争升级,刘邦惯性作战节奏越发明显。进入楚汉对峙时期,他每攻下一座城,就像打赢心理战一样,需要释放。他并非甩掉指挥棒,而是拖着队伍开走,去听歌、去交际、去住繁华酒店——其实就是那时候的“喝花酒”,城里只喊他“王爷”。
鸿沟之战阶段,他攻下楚境据点,城门大开时,他消失了整整三天。一群酒肆老板说他走后溢出的酒钱,能让他们几个月都不愁。官兵没识相,就照套武将爆发水涨船高逻辑。没人骂他,有些臣子还暗暗欣赏:战力用完,要用文化消毒身心,这习惯看似荒诞却自成机制。
这种现象连张良也看在眼里。有次攻下一城,张良请他赶紧留下稳定军心,他竟毫不犹豫往城里最大的一间茶亭去了。茶亭里,他品茶,听戏,看画,调笑画师,也给猜拳高手小酌两杯。连在兵临北城的时候,他也玩一次“小断线戏码”,吓坏主力将领。这种假“消失”在历史里成了惯例——不是战术失误,而是一种王者自我重置。
刘邦不避讳,也不遮掩。他命人发布公告:“将士勿急,王于城中寻欢宴乐,不关心朝政,听风顺水,待王回朝再统治。” 朝堂上消息传来,有人干笑,也有人点头。大臣跟他很明确:你是王,但你行事奇,胆子大。但没人敢说三道四,毕竟秦乱尚未退去,胜利还需要你情绪稳定。你散尽疲惫,就有力气打下下一城。
这种“消失”型节奏也在无意中传递信号:刘邦胜利之后耗一段时间,敌人不可能迅速组织反扑;我们可以慢节奏吃战果。且后宫也会为国君的“喜好”争宠那阵子活跃一波,宫廷生态里,你战功换了女人的火花,变成了另一种“胜利传播”。
这种模式延续至前202年,最终落幕于统一天下的胜利。手握天下后,他没停掉习惯。据记载前200年白登之围之后,他重归京师,第一件事不是坐江山,而是消失,去找城中的歌舞馆,解压后回到宫中。吕雉曾皱眉,却也习惯了他这一操作,不管他去的圈子如何闹腾,几天后,他一回来,奏请停工便以“王家自得”处理。
成癖成风
刘邦一生最让人难以忽视的,不是他治国的章法,也不是他打仗的谋略,而是他那近乎“执念”的癖好:每打下一座城,他人就不见了。没人知道他去哪,只知道他会出现在某个偏僻小屋、酒肆或青楼。皇帝失踪,成了他的标志动作。更特别的是,他从不掩饰。
这不是简单的“好色”或“贪酒”,而是一种有规律的、自成节奏的行为机制。从沛县起兵到楚汉争雄,再到称帝建汉,刘邦一路走来,每攻下一城,他总是第一个撤离队伍,消失几日再现身。谁也说不准他去了哪,但只要城头插起汉军大旗,他就像放松的猎犬,要找地方舒展筋骨。
攻陷咸阳后,刘邦是最早闯进秦宫的人。他在大殿上四处游荡,不理身后士兵的欢呼,径直走向后宫,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竟然是秦王的藏书与歌妓居所。有人说他是来观赏,也有人说他是在寻找那种“权力降临”后的快感。那次他消失了整整两天,军中将领束手无策,连萧何都一度派人寻找。回来后他什么也没解释,只说:“好地界,好玩意。”
他称帝之后,这种“攻城后放飞”反而更频繁。诸如平定英布、削弱韩王信等战役,每一次胜利之后,他都会“微行不报”,消失几日。通常地点是郊外村落、旧日酒馆或某些宫中不起眼的偏厅。他喜欢旧曲、低调场所,不爱堂皇热闹,而是那种有些油腻烟火味的环境。宫中太监私下流传一句话:“高祖陛下,每次赢了仗,便是咱们找他的开始。”
他这种“随性消失”,其实是某种心理调节。他从布衣之身翻身为天子,中间没有过多磨练制度训练,也缺乏像秦政那样自制约束。他需要释放。他是个不讲章法的帝王,但他懂节奏。每次大战之后,他不立刻奖赏、不立刻封赏,反而先让自己彻底放松,这一放,至少三五日。
他的随行官员最初对此颇多怨言,甚至有人试图在朝会上弹劾。可刘邦从不解释,只说一句:“朕未误政事。”事实也确实如此。他消失期间,军队仍维持秩序,将领按时巡逻,命令照常运行。他总能在大家最焦躁时突然归来,开一场痛快的朝会,大事拍板,一锤定音。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放松”方式居然间接稳住了局势。大将们逐渐形成惯性,只要陛下“消失”,他们知道可以自理事务,不必等候旨意。刘邦等于为军队锻造了半自治的操作模式。而他也乐得如此,一来节省精力,二来削弱权臣掣肘。
他不像刘彻那样追求文化,不似赵构那样深陷柔情,也不是秦政那般枯坐宫中。他是那种打完仗就去喝酒、斗完狠就想女人的帝王。而恰恰是这种“真实”的人性,让他在士卒间赢得极高威望。他不是一个架空的神君,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知道“该爽的时候爽”的皇帝。
更重要的是,他的“癖好”并没有拖垮政权,反而成为制度运转的缓冲区。皇帝休息,百官紧张;皇帝归来,军心一统。他巧妙地用“消失”创造一种节奏,这种节奏甚至比他治国的法度更高效。
历史记住了他的粗野、他的粗话、他的粗犷行为,却也不得不承认,他是那个最接地气的开国皇帝。而他的癖好,并非帝王之耻,反成历史之谜。
历史如何看待他的癖好
刘邦的这项“癖好”最终也成了文化叙事的一部分。史官们虽用“好酒色”“不拘礼”来描述,却未过多贬损。这种微妙态度反映了当时对“帝王人性”的容忍空间。汉代强调“以人情为本”,刘邦的行为虽非儒家规范,却贴近百姓心理。
他身上有强烈的“楚地粗俗”印记。他爱楚曲、楚舞、楚女,哪怕做了皇帝,仍以这种审美主导宫廷风格。他推广楚地服饰进宫,设“楚歌舞台”,甚至要求每年正月初一,宫中歌伎唱楚腔。“楚王”的标签,成了他身上的另一道印记。
而刘邦的“攻城即放纵”模式,在后代皇帝中也被继承。有的帝王模仿“微服私访”,实则是借机逃避朝政,如唐玄宗、宋徽宗等。但他们多偏向美学享受,少了刘邦那种“放纵为用”的策略性。
刘邦的“消失癖好”最终形成了一种文化记忆。民间戏曲、小说常演他“攻下城池后转身入花楼”的情节,甚至把他描述成“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他不是圣人,不是苦修的君主,但却是个能靠性格征服世界的人。
这也反映出一个深层事实:早期王朝的建立者往往不以规范君子形象为荣,而以真实、豪放、能征服人心见长。他们更像草莽英雄,有血有肉,懂得玩乐,也懂得收敛。刘邦,就是这种“人性皇权”的代表。
后世的评价并非一边倒。儒家批判他“淫逸纵欲”,但法家与实用派则认为他懂得调节、能审时度势。他的癖好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非典型帝王智慧——明知礼法规制,却敢突破,最终仍能立国称雄。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