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2025年高考第一批退档学生诞生!主要有三个原因,大家务必要清楚

山中小路 · 13 小时前
随着7月中旬全国高考提前批录取进入收尾阶段,各地教育考试院陆续公布征集志愿计划——多所重点高校的公费师范生、军事院校、小语种等专业出现空余名额,背后是部分考生因各种原因被退档的现实。对考生和家长而言,退档不仅意味着提前批机会的错失,若在后续批次重复同样的问题,更可能影响整个升学规划。深入拆解今年首批退档案例,三大核心原因值得重点关注。
1.jpeg

一、体检“红线”:专业限制不只是“说说而已”
“孩子考了630分,远超某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投档线,却因为色弱被退档了。”这是今年提前批录取中,一位家长的无奈。在高考录取中,成绩达标只是“入场券”,体检结果与专业要求的匹配度,往往是“一票否决”的关键。
从各地公布的退档数据看,因体检不符合要求被退档的考生,多集中在三类专业:一是医学类,如临床医学、护理学要求“双眼矫正视力不低于4.8”“无传染病”;二是教育类,化学、生物科学等师范专业明确“无色盲、色弱”,避免因辨色能力影响实验教学;三是军事、公安类,除视力、身高要求外,部分专业还对“无纹身”“听力达标”有刚性规定。
提醒:考生可提前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结合目标院校招生简章中的“专业受限条款”自查。例如,想报考军校的考生,需提前3个月关注视力矫正的时间要求(部分军校要求术后半年以上);报考化工类专业的学生,要确认自己是否属于“不宜就读化工专业”的体检结论范畴。
2.jpeg

二、单科成绩:“隐形门槛”比总分更易被忽视
“总分够了,却栽在英语上。”这是另一个典型退档场景。今年某外国语大学提前批录取中,一位总分615分的考生因英语单科仅98分(该校要求不低于110分)被退档,而这所学校的投档线仅为598分。
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录取中设置“单科门槛”,且不同学校、专业的要求差异显著:985高校的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数学单科线多在120分以上(满分150分);外语类院校的非通用语专业,除要求外语单科达标,还明确“高考外语语种需与专业一致”(如德语专业要求高考外语为德语或英语);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实验班,甚至会对物理、化学单科成绩提出要求。
提醒:填报志愿时,务必登录目标院校本科招生网,查询近3年的“专业录取单科成绩要求”。例如,某部属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2024年都要求语文不低于115分,2025年虽未明确,但可作为重要参考。
3.jpeg

三、调剂选择:“不服从”的勇气需匹配“稳过线”的实力
“宁愿复读,也不读不喜欢的专业。”抱着这种想法,今年多位考生因“不服从专业调剂”被退档。某省属师范大学的数据显示,该校提前批投档线为582分,而3名总分582-585分的考生因不服从调剂被退档——他们报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线实际为590分,超出投档线8分。
“服从调剂”的核心作用,是在考生未达到报考专业分数线时,由学校调剂至其他有空额的专业,避免直接退档。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动接受所有专业”:部分省份和高校允许“有限服从调剂”(如勾选“除某类专业外服从调剂”),考生可结合自身禁忌(如晕血者排除医学类)合理选择。
4.jpeg

建议:若成绩超出目标院校近3年平均投档线10分以上,且报考专业竞争较小,“不服从调剂”风险较低;若成绩仅“踩线”或“微超”,尤其是报考热门专业时,选择服从调剂更稳妥。
除了三大主因,这些细节也可能导致退档
除上述原因外,户籍限制(如部分高校的“国家专项计划”仅面向贫困县考生)、定向协议缺失(如定向培养士官需提前与相关单位签署协议)、志愿填报失误(如将“本科提前批”与“专科提前批”混淆)等,也可能成为退档导火索。
对已被退档的考生,需及时关注本省征集志愿时间(多在退档后1-2天内),抓住补录机会;未被退档的考生,在后续本科批、专科批填报时,更要吸取教训:仔细核对每所学校的招生简章,标记“专业要求”“特殊规定”等关键信息,必要时拨打高校招生办电话确认细节。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山中小路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