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出戏叫,《受到召唤·敦煌》.
在成都,这出戏的帷幕落下了.戏里头,是两个时空的人,一个在1935年,一个在2035年.张艺兴一个人,演了这两个角色…演了"常书鸿”,也演了"张燃”.
常书鸿是谁?一个放弃了巴黎日子,跑去大西北沙漠的画家.他的一辈子,就是为了守住敦煌的那些宝贝.张燃呢?一个活在未来的人,他用那些新奇的技术,给敦煌壁画的生命,再续上一段.
演这两个人,张艺兴不是凭空想的.他和他的队伍,真的去了敦煌,用手去摸,用眼睛去看,感受那些壁画上留下来的笔触和温度.
为了演好飞天的样子,他盯着壁画,一帧一帧地学那些舞者的手势,学他们的身段.这得花多少功夫?
当他站在舞台上,灯光打下来,观众的心,都被他抓住了.人们看到了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敦煌故事.
就像他自己对《人民日报》说的:"对于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来说,这更是一种文化的接力.”
这就是接力吧,把一件事,从一个人手里,传到下一个人手里.
说起接力,就不能不提他当练习生的那段日子.那是2008年,他一个人去了韩国.那里的生活,就是练习,不断的练习.
为了跳舞,他在身上绑沙袋,每天!身体累得像散了架,他也不停下来.除了跳舞,唱歌,乐器,他什么都学.
练习室,就是他的家.
一个动作,他要重复多少遍?一句歌词,他要唱多少遍?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完美”.
四年…整整四年.
2012年,他终于出道了,以一个男子组合里中国成员的身份.他的舞,他的气质,让很多人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后来,他们成了第一个在韩国巨蛋开唱的团体.那是个大地方,能站上去,不容易.张艺兴,也成了第一个站上那个舞台的中国人.他在韩国,总算是站稳了脚.
可他心里,总惦记着国内.
2015年,他回来了.他想把自己的东西,带给中国的观众看.
回来以后,一档叫《极限挑战》的节目,让大家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他.在节目里,他有点天真,有点善良,人们都叫他"小绵羊”.
这个节目,让他的名字,被许多人知道了.
接着,是演戏.
2016年,一部叫《老九门》的电视剧播了.他在里面演一个叫"二月红”的角色,是个唱长沙花鼓戏的名角.
那个角色,温润又重情义,他把那种感觉演活了.
一个个人物,一首首歌,张艺兴这个名字,渐渐地,家家户户都知道了.但他没停下.他心里有个梦想,让世界看看,咱们中华文化,到底有多好看.
他开始做音乐的实验.
把咱们中国自己的乐器,和现在流行的音乐,放在一块儿,会怎么样?他试了,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没放弃.
有一首歌,叫《马》.他用了马头琴,那种乐器一响,草原的辽阔和苍凉,就全出来了.听歌的人,好像自己就站在大草原上.
还有一首叫《飞天》的歌.舞蹈里,有古典舞飞天的手势,有京剧武生的台步,还有云手.这些动作,都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
这些作品,国内的人喜欢,国外的人看了也觉得新奇.他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另一面.
其实,他很早就和演戏结缘了.
六岁那年,1991年出生的他,因为长得可爱,演了一部电视剧,叫《咱老百姓》.那是他第一次站在镜头前.
他的家庭,也有些特别.他外婆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湖南省政协主席.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他从小就听着"红色精神”的故事.
这些经历,也许都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这颗种子,慢慢发芽,长成了现在的样子.
不久前,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全国青联委员”.他还去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能走进那个地方,说明他现在在娱乐圈的分量,已经不一样了.
他不再只是一个偶像.
他成了一个用作品说话的"艺术家”.
他做的事情,也让一些人开始思考.做艺人,除了赚钱,是不是还应该有点别的追求?是不是应该多做一些有想法的作品?
他也让一些文艺工作者,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咱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新的方式,把老东西玩出新花样,让它们在今天,也能活起来.
从一个在长沙长大的孩子,到去韩国打拼的练习生,再到回国发展的全能艺人,最后站上话剧舞台……他的路,走得和别人不一样.
戏里,常书鸿用一生守护了敦煌的过去;张燃用科技展望着敦煌的未来.
那么,站在舞台上的张艺兴,他守护的是什么?他又在展望着什么呢?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