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刘邦称帝

爽哥 · 15 小时前
公元前202年,韩信、彭越等诸侯联名上书,以 “大王功德盖世,应立为皇帝” 为由,劝进刘邦称帝,
刘邦 “三让而受”,最终于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在氾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 “汉”。称帝仪式遵循先秦礼制,仿照秦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又通过分封安抚功臣与宗室。形成 “郡国并行” 体制。


1.jpeg
平民帝王


为什么诸侯们劝刘邦称帝?
首先是刘邦他自己想称帝,刘邦志向高远,这是最主要的。
刘邦在反秦战争中率先攻入咸阳,灭亡秦朝;楚汉战争中,通过垓下之战彻底击败项羽,结束了长久的割据混战。此时刘邦已控制中原、关中、巴蜀等核心区域,其军事力量与版图规模远超其他诸侯,成为唯一具备统一全国能力的势力。诸侯在军事上已无法与之抗衡。
鸿门宴之前,范增曾经评价过刘邦, 他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色好美姬,今入关,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通过刘邦的行为反差,他认为刘邦克制欲望,是为了收买民心、树立威信,为日后争夺天下铺路。
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刘邦被封为汉王,属地巴蜀,此时刘邦对萧何说“吾亦欲东尔,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不甘于项羽的分封安排,立志东进争夺天下。并且以吞并三秦为开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争夺天下的野心。
当刘邦和项羽战况胶灼的时候,项羽派武涉去游说韩信的时候,武涉对刘邦的评价为“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意思是说刘邦的意图是不吞尽天下不会罢休。
项羽败亡后,刘邦直接回到定陶来到了韩信的军队,再次夺取了韩信的兵权,这也变相的说明,刘邦的意图是在消灭潜在的威胁,当刘邦节制了韩信的兵权之后,刘邦才有了安全感,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卸磨杀驴,现在是磨卸掉了,驴没杀,这种事情的发生,对韩信而言,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刺激。
对其他诸侯而言,也会产生连锁反应,刘邦为了妥善处理这件事的影响,于是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封彭越为梁王。
改封韩信楚王,不仅能部分满足韩信想当诸侯王的欲望。同时也安抚了其他诸侯王。当侯王安抚成功时。标志着权力结构的确认。这也是利益交换的仪式的完成。


2.jpeg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而此时天下亟需新的共主来确立秩序。刘邦作为胜利者,而且军事实力最强的人。
而且如韩信、彭越等诸侯王,由刘邦分封或扶植,他们的王位合法性依赖于刘邦的承认。当天下需要一个共主的的时候,此时的刘邦,自然成为唯一的人选,于是,
这些诸侯王为了巩固自身地位与合法性。共同拥立刘邦称帝。
当诸侯王提出拥立刘邦称帝的时候,刘邦对诸侯说,“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 意思是说,诸位认为我我当皇帝对天下百姓有利,那我就当这个皇帝,于是刘邦为了天下苍生,登基称帝。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爽哥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