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经济的好坏似乎与娱乐产业的兴衰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当经济形势严峻,裁员、降薪的消息不绝于耳,人们的消费变得更加谨慎,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寒冬。但令人惊奇的是,娱乐产业却常常在这样的环境中崭露头角,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回顾历史,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1929年,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的泥沼,无数企业倒闭,大量人口失业,整个社会弥漫着绝望的气息。然而,就在这个时期,好莱坞却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歌舞片、喜剧片等各种类型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绿野仙踪》《乱世佳人》等经典之作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慰藉。电影院里座无虚席,人们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困苦,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梦幻世界里。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在这段艰难的时期,日本的动漫、游戏产业却异军突起。《海贼王》《宝可梦》等动漫作品风靡全球,任天堂、索尼等游戏公司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娱乐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成为了日本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
时间来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经济陷入衰退。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时刻,娱乐产业再次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电影票房逆势增长,像《蝙蝠侠:黑暗骑士》《钢铁侠》等大片收获了巨额的票房。音乐市场也异常火爆,Lady Gaga、Kesha等歌手的歌曲传遍大街小巷,“衰退流行音乐”成为了那个时期的独特现象。
为什么经济不好的时候,娱乐产业反而会发达呢?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当经济形势不佳,人们的收入减少,购房、购车等大宗消费被搁置。但人们依然需要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时价格相对低廉的娱乐产品就成为了首选。一张电影票、一次游戏充值、一场剧本杀,这些消费既能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又不会给人们带来太大的经济压力,就像“口红效应”一样,在经济萧条时期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慰藉。
从心理需求层面来说,经济困境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缓解这种负面情绪。娱乐活动便提供了这样一个出口,让人们能够暂时逃避现实的烦恼,沉浸在一个充满乐趣和幻想的世界里。看一场搞笑的喜剧电影,玩一局紧张刺激的游戏,都能让人们忘却生活中的疲惫和无奈,获得短暂的放松和愉悦。
另外,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娱乐产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娱乐内容。短视频、网络直播、在线音乐、网络游戏等新型娱乐形式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而且,数字技术降低了娱乐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成本,使得更多的创作者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娱乐市场。
总之,二者并非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而是长期视角下的共生关系,经济为娱乐提供物质基础和市场空间,而娱乐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间接提升社会活力(如缓解压力、促进社交),反过来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历史上,多次经济危机中娱乐业的繁荣(如大萧条时期的好莱坞、日本泡沫经济后的动漫产业),既反映了经济对娱乐的塑造,也体现了娱乐对经济的“反周期”支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