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到了,全国各地图书馆、自习室,甚至家里的餐桌也会因为考生而变得格外沉静。每年盛夏,数百万学生同时绷紧神经,命运仿佛只装进一张试卷里。人们总说现代高考是千军万马的独木桥,紧张得能让大人小孩都感同身受——大家实际上忘了千年前的那个小桥,坐满了穿长衫、握毛笔的学子。古代和现在,就这么一前一后地走,一边是笔纸,一边是未来,却看不出彼此到底有多远。为什么同样的考试,会让这样多的人纠结一辈子?
谁都知道,隋炀帝那年“始建进士科”,科举才算正式开场。之前的选官靠门第,家里是谁决定你以后做什么。自从科举来了,小地方也能冒个进士。唐朝又分了常科和制科,平日开考和王上想起来开考,架构越修越密。宋朝再加上一把糊名遮脸,防作弊。明清干脆做成流水线,进了一关还得下一个,层层筛查,谁都别想作弊。记得有句话,“科举必由学校”,那意思也挺明白:读书人有了跳板,看上去都能平等竞技。
其实高考的年代并不老,1952年才有全国统一考试。最早还是人民日报发的声。中间断档过十年,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有七百多万人报名,最后录取的人只有不到百分之五。不用想,这一纸通天榜是不是压塌了无数家屋脊?2003年之后,高考提前到6月,这几年又改了新模式,现在随便拉个人都能叨叨两句“3+1+2”,仿佛人人都懂政策。终极目标还是:不管穷富,直接凭分数选人才,一锤子买卖。
明面上看,高考和科举双生,一边选进士,一边挑学生。大家都明白这个事情本质上是解决人才入口。唐朝《新唐书》提到士子的三条入口,学馆、州县、升堂,这和今天高考选拔的多渠道进入(自主招生、单招、联考)意外地像。关键都一样:想进体制,这一关必须过。
可是问题来了,科举考儒家经义,四书五经,诗赋策论。高考你看,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什么都有。科举一旦拿稳进士头衔,和中得状元几乎绑死官场道路。高考嘛,进的是大学,还要再卷四年。两边好像谁都说自己公平,其实漏洞不少——科举考生可以靠买题,明清时期“漏网之鱼”众多;高考一直有人钻空子,各种作弊新闻常上头条。话说回来,要没这种猫腻,倒像是假考试了。
**还有个共同点,都是“寒门出贵子”的唯一通途。**科举改变了书生的命运,高考确实也让不少农村娃走出大山。可气的是,这话听起来熟悉,好像每一代人都在重复。局限性同样明显:古代的八股文、死记硬背压制创新;今天的应试模式、题海战术搞得学生精疲力竭。有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没有变化。可转头又能看到不少人成了状元、成了教授,打脸来得挺快。
对比科举和高考时,就难免想起那些考场的“小桌子天地”。过去考生要在狭小号舍联想“人生不过一间屋”,写一天,吃着自己带的“干粮”,身体精神全线崩溃。现在进考场,表面上有空调有监控,压力其实一点没少。只不过,一个靠毛笔,一个靠中性笔罢了。到底谁更累?想当然了吧。
社会进步和考试改革总被挂在嘴边。有人说科举让中国历史都变了味,皇帝终于不用“任人为贤”,而是“任文凭为贤”,这话对不对?也许对,也许又根本不是。高考呢?给了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天花板却还在。20%的农村学生考进重点高校,听起来还行,其实隐藏的难度巨大。权威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普通本科录取率51.6%,可重点高校里农村比例远低于城市,这算不算机会平等?别急着下结论。
有的人总觉得科举更残酷——考不上连出仕的门槛都没有。也有人说高考失败也还有技术专科、创业路等,可现实中高中失利,心理压力要大不少。一个家族押宝子孙读书,投入的不只金钱,全家都跟着赔上情绪。古人也是一样,书香门第的光环压弯了一代又一代腰板。讽刺的是,不分时代,家长总是更紧张。
舆论场里,现代高考常被夸耀为“最公平的制度”,但还有人质疑。科举后期,真正榜上有名的还是东南名门子弟,北方寒门机会逐步缩水。高考呢,北上广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密集,西部地区学生平均分数要高20分才进同样的大学。这公平吗?感觉一点都不平,每年高考前,网络上地域矛盾总会爆发。
废科举的时候,曾有读书人抗议“断了一辈子的路”,没人理会。恢复高考那年,也不是每个人都支持,有老师觉得恢复考试会搞乱教学顺序。两边都有“抱怨派”,但大趋势却拦不住。
从社会结构上说,科举推动了文人做官的风气,中国成了“官本位”社会,万般皆下品可唯有读书高。可不想承认,高考制其实也推高了文凭的“门槛”,家长辛辛苦苦投资,不还是为了“跳出农门”?教育焦虑一点没少。可又不完全是,今天的高考后路子多,专业分流,就业形势千变万化,并不是谁都以“功名”为目标。
有网友吐槽现在小学生就要上“状元班”,这和古时“启蒙私塾”图个啥区别。现实里,不少人高考结束后会突然迷茫,是不是所有的奋斗都白搭了?其实很难说。考出来固然好,没考出来也可能另辟蹊径。可更多的,是没人记得失败考生的故事。
有资料显示,清代曾有年过七旬者仍屡试不第,这也许不算失败?也不见得。高考落榜的不甘心,转眼就会变成社会消费的一环,辅导班、复读学校瞬间生意兴隆。利益链明面上干净,背地里谁说得清谁赚了谁的命运。
**两套制度,一面是希望,一面是焦虑。**换了时代,模式裂变,命运没那么好预测。你看到的是好榜样,没见到的其实更多。
当然,有观点讲,两套体制都在不断进化,科举从选拔单一的“士子”,到高考造就多元人才,教育公平永远只是过程。谁也没法断言下一个政策会改到哪里。
像我这种既不亲历明清考场,也没经历77年恢复高考,旁观的滋味有些复杂。得承认,眼下这个“通过考试选才”的模式算是适合中国国情。要说它没问题,实在不能服气。每年高考失落的家长和孩子太多,他们看不懂自己到底失败在了哪一步。
但转头问自己,没有那场高考,很多人现在在哪,真的难说。真要较起真来,可能所有考试都一样——公平不公平由不得你。可是谁又能不去赌命运?有的人天生安心考试,有的人心里始终愤愤不平。
归根结底,科举和高考,不过是几十亿人各自拼命的一张牌桌。有人说人生如考场,也有人嗤之以鼻。谁都想冲进那扇窄门,这门有多难进谁都清楚。说现实也好,说理想也行,反正每个夏天,考场还是被人填满。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