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就是这样,很多人觉得古代人日子枯燥严肃,夏天穿着比裹粽子还厚。其实,正好相反!古人在对付酷暑方面,脑袋瓜灵活得很。别再觉得他们一个个闷热难耐,身上套着三层五层走马观花。空调没有,风扇也没影,但是怎么清凉自得?这背后的门道,多得一箩筐!
衣服不是随便缝缝就成,穿什么、怎么穿、用啥料子都有讲究。弄明白为啥古人能热天里不汗流浃背,光谈服饰样式远远不够,得盯着布料去看。中国古代纺织,早就进入花样赛跑时代。人们为夏季量身打造种种面料,各种轻、薄、透气,堪称攒尽智慧。而且每到换季,不同朝代那点“仪式感”绝对比你换夏被还隆重,不到时节你穿单衣就会被人背地里嚼舌根。
到了初夏时,就是春衫薄、单衣上身,谁再裹棉衣谁就是傻瓜。史书上反复记载,到了小满立夏节气,衣服面料统统要换成绢、绸、罗这些“材质大户”;一旦再热一点,纱衣总要搬出来。汉代的纱衣,清代的纱袍,你听名字就清凉。
纱到底是什么?不是密不透风的那种纱窗,是比现在你家蚊帐都薄的“飘渺物”。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重量还不到49克,小朋友扔都觉得没啥分量,透气得离谱。说到这里,有人要摇头:“这不就跟没穿一样?”其实不是——古代讲究“形礼”。再薄的纱,都规定套在外面,哪怕里面光着呢,外边得有点遮拦,总归是传宗接代的规矩。
纱分好几种,随便举个:亮地纱、芝底纱、实地纱。名字古怪,意思简单——就密不密,稀不稀,不一回事。想多透气选亮地纱,旧时候只有贵族才有得穿,夏天吃冰的都没这奢侈。弄来一身纱衣,如果还嫌热,那还有“葛纱”。不是年轻人喜欢穿的T恤,而是用草本植物葛根纤维织的一种布,天然清凉感拉满。家境一般就苎麻、夏布、芭蕉布这些,本地出产,成本低,人人能买。
甚至到了宋朝,每年端午,皇帝赏赐群臣夏服。有“润罗公服、红罗绣肚兜、黄縠汗衫”,还顺手打一把扇子。你说这待遇古人哪里苦?只不过,我们现在穿着短裤吹空调,想象古人就只能汗湿衣裳,也太不懂事了。
真的觉得他们保守?看画作《北齐校书图》,一群男性文人身披纱衫,里头单层裙。再看宋代的小孩,光溜溜地只罩纱,唐代女子就一件薄衣外披,贴身抹胸,夏天大方穿出来。总有人说古人死板守旧,但仔细想,他们穿戴的尺度,比现在不少人更敢放飞。
明末《四季仕女图》,夏专场的女子,直接抹胸下裙,轻纱随便一披。再早点,魏晋南北朝时的仕女衣服,早上起来套纱出门,中午热了就摘下肚兜,下身也就一条裙子,转头还能跑去河里泡泡水。你说是约束,还是讲求实用?到底怎么界定,也许根本不重要,古人是怎么凉快怎么来。
再举一例,清代宫廷里有个笨办法,做“隔汗衣”。不是塑料风的汗衫,而是用细竹割成极细竹管,像竹席一样穿起来,贴身一层,出汗了直接隔开,不黏人。吓得我直犯嘀咕:这技术可比我们找“吸汗速干T恤”还绝。南京博物馆保存一件宋代纱衣,只有34克重。再高端点的,六层纱也能透明,肚脐若隐若现,谁还说古人没追求。
可是你别误会,贵人和百姓穿得差得远。纱衣、绫罗这些面料,动辄要花银子。普通人在天热时候,干脆直接短衣短裤,顶多披个旧棉麻布袄。大家干农活时候,把衣服塞腰里,露上半身。谁还管规矩?地里活命才最要紧。南宋《荷亭婴戏图》,里头孩子穿得比你家沙滩装还清凉,没人管一声。这才是“接地气”的夏天。
那么,不是所有时候礼法都压得人生不如意。你瞧清朝档案里记载,女性夏季直接坎肩,甚至有裸背不避,气温高了,哪还管那么多。你说这算“失礼”?其实依着环境随便穿,就是中国古人最大的“活法”。
断然不能一刀切说:古代夏装追求清凉和现代无区别!他们能做到,一层保护一层清凉。短衣短裤、背心汗衫、纱袍长裙、隔汗竹衣,组合丰富。面对酷暑,后来人少有创新,古人方法一点也不过时。可再去“溯源”,会觉得古老智慧没有我们认为的那种保守。你想,这些操作哪样不比穿短袖吹空调高明?
这里还有细节,不止面料花俏。高温期间,古人也开发了“消暑神器”。不信你搜,故宫博物院那边至今有名为“龙纹纱扇”的扇子,清光绪二十一年制造,卖相考究,不仅便于纳凉,更方便于社交场合炫耀身份,家中小辈如有一把,邻居嘴角都最先翘到头顶。古人真假重视夏日清凉,讲面子也讲感受?那还真是。
很多人常问,古人衣服讲究隔汗,怎么洗?简单,水盆一端,衣服浸泡清洗,太阳一晒干。麻、葛、竹这些材质,本来就易干不易脏,再加上“礼数”,多数时候不用换洗那么勤。传到今天,是不是有点像城市白领手洗真丝衣物,一个套路。
古代人不是没有尴尬。想体面穿衣靠“布料革命”,那些贵人穿出的透明纱,老百姓没有。城市乡间差距很大,比如江南纱布遍地,西北只能凑活。哪怕宫里大员时不时热得冒汗,苦民则在窑洞喝凉水,描述只能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关于夏天穿衣,考古出土的数据几乎都站在贵族一边。许多文献详述宫廷、官员、文人如何“轻装上阵”,却对老百姓如何打理衣物语焉不详。普通人的穿着,常常只能靠画、靠民谣、靠口述一点点拼出来。我从某种角度怀疑,那些天天喊着古人“保守封建”的人,怕是根本没仔细看过古画?画里的孩子赤膊,大人也露胳膊露腿,夏天能多凉快就多凉快。
再说,咱们现代人怎么习惯短袖短裤,一样有人抱怨上班有空调还天天汗流浃背。反转一下,不少资料显示,古代城市建筑本身就挺会搞通风,窗多门大,院落深。人呆在屋里不怎么热,不像咱们高层小户型。你看明清园林里的窗户、灰瓦,全部为散热服务。自然风一口气刮来,比空调还治事儿。真要计较起来,这才是中国式“绿色降温”!
当然,换到今天,有些方式断了代谢。例如竹衣,几乎没有人还会手工编了。纱衣之类倒成了时尚秀的茶话题,有几个人真的在三伏天穿?现代工艺做的“冰丝”、“凉感纤维”,看起来进步了,其实思路一样,不过是改个名头,加点噱头罢了。
说到底,古人夏天能不能清凉靠自己。即便国家礼法无数,终究还是人性使然,能偷懒必偷懒,清凉是头等大事。舒服衣服、凉快面料、隔汗竹衣、花样扇子,花样百出;而我们也别老是用定规看古人——不是所有的礼法都压得人喘不过气。其实人想舒服,从没变过。
所以,古人夏天怎么过?他们聪明着呢。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