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你以为很保守,其实穿衣比现代人还要开放

洒脱清风8 · 6 天前
文|六六鳞
1.jpeg

编辑|六六鳞
说起古代人的夏日衣裳,脑中一闪,很多人想的全是裹得严严实实,从头到脚,恨不得只剩两只眼睛。但翻过出土文物和整理下文献再看看,有没有点诧异?其实老祖宗大夏天,穿得真没那么多!甚至说,不如现今这会儿的年轻人“讲究”。这到底怎么回事?难道是以往我们都搞错了吗?
2.jpeg

距离我们最远的新石器时代,那些泥偶和陶俑都是赤条条地,最多腰上围一块布。夏天?可真不见得哪位会裹两层大衣自虐。到了商周,纺织慢慢玩起来了,“麻布”一下子变成当家夏装。商代刻在甲骨的“襦”,原来指短衣,能多短多薄?顶多就是个遮关键部位,上身常常暴露着。翻《诗经》,六月种地,九月添秋衣,剩下的几个月那叫一个凉快,地里人多半都只剩裤衩了。
慢慢、慢慢,春秋战国礼仪开始偶尔压住大家的自由,但底层劳动人民还是“脱得多”。阮咸、阮籍这帮名士,喜欢在竹林中直接裸露坐着喝酒聊天——世人还觉得这样天然不造作呢。夏季裸游、小伙子袒胸露腹,这事儿成风气了,也没人挑剔,说到底还是凉快。
3.jpeg

到汉代,服饰有了大进步,汉砖壁画和陶俑都给今天留了证据。女性普遍穿“襦裙”,紧身短上衣着实让腰和肚子裸露不少,下裙高开叉,腿有点动静都一清二楚。贵族阴贵人的“轻纱”,薄到快透明,走两步全身若隐若现。不是说汉代都规矩、保守吗?至少夏天大家都自知实用最重要。换作今天,超市里那打底衫、无袖吊带似乎都没法和两千年前的襦比透气。
汉代男子呢?更简单。说白了就是一条“褌”,也就是现在的内裤,而且那年代男人上班、出门赤膊的普及率比现在高多了。
4.jpeg

魏晋名士节气不紧,甚至称得上无节气。建安年间,“裸袒箕踞”简直成了平常操作。阮籍、嵇康泡竹林、玩诗酒全都喜欢脱衣服,越是热天,越犯不上像“君子”那样规矩束缚身体。皇帝也不例外,《晋书》记载司马炎自己扇着裸身取凉,下层百姓更甭提。那时候谁去讲究社会风气?能活着舒服才是道理。
或许有人问,会不会是特立独行?不过,考古发现和史书数据都表明那会儿的夏天穿法比当今丰富,甚至开明。这不是靠想象,出土陶俑、壁画、官书账簿全都能对上。与现代比,那时人更敢“露”,更图省事,偶尔连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顾不上,谁还会计较穿多少布?
5.jpeg

说到唐代,许多人脑中的唐妃形象涌现。其实,那时候才叫“解放身体”。盛唐时女性流行的“半臂”,无袖或者袖长不足掩臂根,小衫、薄裙、系带高腰,肩、臂全都外露。试想一下,肩上抹点胭脂、薄纱搭在锁骨上,是不是有种时尚“出界”的意味?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算是实证。画里大夏天的唐代贵妇,穿得要多飘逸有多飘逸。“罗衣纱衣”之薄,不必现代时装店再造。白居易诗中写的那种夏装,虽文辞美,实际比现在大部分吊带还大胆。
6.jpeg

唐朝男人也没被束缚,《唐六典》里说得很直白:官员夏服就是薄丝单层,而民间“袒襟赤体”的男人夏天一抓一把。朋友之间,袒裼相见、喝酒大笑,算是日常。
到了宋代,社会氛围有所收敛,但夏日生活并未全由礼教“主宰”。《清明上河图》里,北宋东京的工人、小商贩,基本清一色赤膊。女性看起来包裹多些,不过抹胸短衫也常出现。夏天市场和家里都还有出臂露肩的习惯。
7.jpeg

宋代注重“体面感”,但夏日里女人照样爱穿诸如背子和小衫,不是全然藏身。官员也有权在高温下“袒裼免冠”办公,简单说,热得实在不行,也没人真管你身上几层布。
唐宋两代,夏装自由达到顶点。比起汉魏的赤膊、比明清的规矩,多一点“露”,少一点约束,也让人觉得舒服。可是进了元代,风气开始变了。蒙古习惯影响中原,变得宽厚保暖,不太适应江南闷热。不过“比甲”——一种袖口超大、没有衣袖的马甲还是受欢迎的,看似厚实,其实方便躲避酷暑。
8.jpeg

明代又进一步收紧。程朱理学影响下,女人夏天在正式场合要“包得严实”,但老百姓家里的情况却两样。小说里明摆着写着女人穿罗衣纱衫,下人甚至赤裸上身,实在热时男人“裸体纳凉”的不少。许多市井画面和文人笔记,都讲述了这些穿着的真实状况。官方一套,民间一套,哪个算真?
满清来了,新传统叠加汉族习俗后,表层看起来更加严肃,旗袍“包身”就是标志。不过,为对付酷暑,上层和普通人也分得清,夏天还是会穿薄如蝉翼的纱衣,或者直接解开前襟纳凉。帝后想舒服,管你十几条规矩?
9.jpeg

《养小录》写得很细,当时旗装选最透风的布,几近透明。男人在家掀褂纳凉、女人穿纱衣薄裙,这些流传于清代的细节,不比唐宋差多少。只是到了街头巷尾,多少还是要照顾面子、气节。
元明清的夏装,表面更保守,实际上民间“灵活”更突出。官方文件一套,家里人自己安排一套,这便算是服饰文化的“灰色地带”。讲理多数时候没错,可李自成造反时是不穿官服的吧?
10.jpeg

回到头来,古人的夏装到底怎样?比现今规定看起来开明很多,至少选择权大多在自己。先秦魏晋、唐代时期讲究实用与美观,设计师重面料、宽松、散热。现代“速干”“冰丝”也不见得能敌得过天然丝麻。打个比方,葛布、麻衣在当下若开模生产,也许一大批潮流品牌会抢着买单。
汉代陶俑上身短下摆,上衣刚遮胸,下裙微开叉。有些看着像打底衫,实际功能比现在的塑身衣科学。医疗研究告诉我们,腰腹区域的高散热性,正好被汉代女性的露装利用。谁说古人不懂“人体工学”?那时连服装剪裁都和生活环境完美贴合。
11.jpeg

很多细节,今天不常被提起,比如穿衣的时候留出前襟,方便空气流通,或许很多设计不是追随潮流,而是从气候和舒适度出发。谁想,大热天穿着厚底高跟鞋再套两层紧身衣?
当然,也不是所有古代人都能实现“自由着装”。有钱的讲究点,穷人直接赤裸度夏——这和现在“时尚”“贫困”之间的鸿沟一点不差。电视不说,考古也不会记载,但大街上的“光膀子”,实在比咱家小区的还多。
12.jpeg

历史有时候不靠谱,时而讲究,时而放纵。明明即便在程朱理学最严苛那会儿,夏天的防暑还是靠透风。可也许有人坚持,古人其实并不开放呢?或许他们只是权宜而为,没那么多表达自我和文化的意味。
所以说,古人夏季穿衣,这事儿没有绝对的答案。有的朝代实用优先,有的追求美观,时风一变就可能翻天覆地。想学点古人的做法,恐怕也未必适合当今所有人。倒是他们面对酷暑时的智慧和弹性,值得琢磨几分。
13.jpeg

总归来讲,几千年里中国人的夏装不只是遮身蔽体或者所谓礼法体现,更像是辩证地回应生活和环境。眼下看,咱们以为的严肃和保守,往往也不过历史一隅。穿衣服,其实没谁更文明或者更野蛮,一切都看当时,和每个人的需要吧。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洒脱清风8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