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公元 624 年-705 年),自名武曌,出生于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 “武媚”。太宗去世后入感业寺为尼,后被唐高宗召回,封为昭仪,逐步晋升为皇后。显庆五年(660 年)高宗因病无法理政,武则天开始代行皇权,与高宗并称 “二圣”。高宗驾崩后,她先后废黜中宗、睿宗,于 690 年正式称帝,建立武周政权,定都洛阳(神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政治上打击门阀,扶植庶族:通过 “建言十二事” 等政策削弱关陇贵族势力,重用狄仁杰、姚崇、宋璟等寒门人才,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其次完善科举制度,首创殿试(载初元年,690 年)和武举(长安二年,702 年),打破世家垄断,选拔出郭子仪等名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开创 “天子门生” 制度,为军事人才提供晋升通道。再次改革法律,颁布《垂拱格》等律法,简化诉讼程序,允许百姓直接向朝廷申诉。 经济上重视农业,推行 “劝农桑,薄徭赋” 政策,鼓励开垦荒地,修建水利工程,使全国人口从唐高宗时期的 380 万户增至 615 万户(神龙元年,705 年),增长近一倍;其次推广屯田:在西北边疆(如甘肃、新疆)设立屯田区,既巩固边防又促进经济发展。 军事上一方面恢复安西四镇,击败吐蕃,重新控制西域,设立北庭都护府(702 年),统辖天山以北地区,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另一方面稳定边防:通过和亲、驻军等策略处理突厥、契丹等民族关系,维护边疆稳定。 文化上一方面支持佛教发展,资助龙门石窟开凿,卢舍那大佛以其容貌为原型,象征 “光明遍照”;利用《大云经》制造 “弥勒转世” 舆论,为称帝造势,另一方面推动文学艺术:鼓励文人创作,亲自参与编修《三教珠英》等类书;其诗作《如意娘》《腊日宣诏幸上苑》等流传至今,展现文学才华。武则天作为一代君王也有存在争议的方面,重用酷吏(如周兴、来俊臣)镇压反对者,诛杀李唐宗室;晚年生活奢靡,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专权乱政等
武则天去世后,乾陵留下无字碑,引发后世对其功过的无尽猜测。一种观点认为她自恃功高,无需文字评说;另一种则认为她有意让后人客观评判其是非。如今碑上刻满宋金以来的历代题字,形成跨越千年的 “集体碑文”,成为文化奇观。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