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高考”一般指科举考试,这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其过程充满艰辛与讲究。以下从衣食住行、准备时间以及赶考路程等方面,为你介绍古人是如何参加科举考试的:
1900的考生
准备时间
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一场漫长的征程,很多人从孩童时期便开始准备。通常在五六岁启蒙,学习识字、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基础读物,之后开始研习“四书五经”。
以明朝著名首辅张居正为例,他自幼聪颖,两岁识字,五岁开始读书,七岁便能通六经大义,十二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可以看出,他为科举之路做了长达十余年的准备。对于大多数普通读书人而言,同样需要花费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不断学习、积累知识,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衣
在考试期间,考生的穿着并无严格统一的规定,但大多以整洁、得体为主。一般来说,考生会穿着传统的儒衫,这是一种长至脚踝的长衫,多为素色,如青、白等颜色,体现出读书人的儒雅气质。头戴方巾,脚蹬布鞋。
到了殿试环节,由于是面见皇帝,考生们会更加注重仪表,会换上更为崭新、讲究的服饰,力求展现出自己最好的风貌。像清朝的考生,可能还会佩戴一些简单的玉佩等配饰,以增添文雅之气。
食
考生在赶考途中,饮食往往比较简单。一般会随身携带干粮,如馒头、烧饼、咸菜等,这些食物便于携带且能长时间保存。如果途径城镇,也会选择在路边的小饭馆就餐,吃些面条、米饭等简单的饭菜。
到了考试期间,考场会为考生提供伙食。以明清时期的乡试为例,考生要在号舍中待上几天,期间的饮食由考场统一供应。但伙食质量参差不齐,多为粗茶淡饭,像糙米饭、青菜汤等,偶尔能吃到一点肉食。不过,有些家境富裕的考生,会自己携带一些精致的食物和调料,改善考试期间的饮食。
考生号舍
住
赶考途中,考生的住宿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而定。家境贫寒的考生,往往会选择住在寺庙、道观或者亲友家中。这些地方相对比较便宜,甚至有些是免费借住。
而经济条件较好的考生,则会选择住在客栈。像著名文人徐霞客,虽然他主要是游历四方,但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也会选择相对舒适的客栈居住。客栈一般会提供床铺、桌椅等基本设施,方便考生休息和复习。
在考试期间,考生则会被安排在专门的号舍中。号舍非常狭小,一般长四尺、宽三尺,高六尺左右,里面仅有一张小桌、一条长凳和一块木板,白天用来考试,晚上则将木板放在长凳上睡觉。
行
古人赶考的路程远近不一,出行方式也各有不同。距离较近的考生,可能会选择徒步赶考。例如,家住县城周边乡村的考生,会提前几天出发,背着行囊,沿着官道或乡间小路步行前往府城参加乡试。
如果路途较远,家境贫寒的考生会选择结伴而行,雇一辆简陋的马车或者乘坐牛车,虽然速度较慢,但能节省体力。而家境富裕的考生,则可能会选择骑马或者乘坐轿子。像唐朝诗人孟郊,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在赶考途中可能就会选择骑马,这样既能加快行程,又显得比较体面。
以从江南地区到京城参加会试的考生为例,他们往往需要跨越上千公里的路程。先乘船沿着京杭大运河到达北方,然后再换乘马车或骑马前往京城,整个行程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一路上要经历风霜雨雪、山川险阻,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盗贼、疾病等情况,可谓十分艰辛。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