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东国家的现状

高贵圆月y3OMX59 · 3 天前
比面积大33倍、人口却不到2倍的中东,凭什么能牵动世界神经?绝非石油——早在20世纪,石油还未彻底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但纵观千年,中东始终是西方和东方的十字路口。1939年,半沙漠、低人口密度、中东经济落后,表象背后却涌动着全球大国间的明争暗斗,谁都不敢小觑这里。为什么?一上来就让人忍不住追问!
1.jpeg

用王朝崛起与衰落、东西方力量此消彼长来打开时空格局。这里的文明早在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就已发端,站在人类史舞台中央。直到中世纪,这片地方是全球的文化科技灯塔;何时衰落?西欧发现了好望角航路,全球贸易换道,不再依赖中东,利害关系陡然变化。那天之后,宏伟的文化殿堂蒙尘千年,经济成“死水”。可是,欧洲真的能丢下中东不管?那是不可能的事!
想控制全球贸易与航道,谁绕得开地中海、波斯湾和苏伊士?西欧列强如耕牛闯进中东的大门。十字军东征能算得上第一次集体入场秀,等到18、19世纪,场面更轰动。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信使奔驰阿勒颇、巴格达之间,马蹄声像战鼓,传递的不是普通快件,而是殖民帝国的利益和野心。五个月绕好望角的风险,谁受得了?陆路捷径让英吉利更加在意这块热土。成为世界焦点,似乎中东从来就没享受过安宁!拿破仑出兵埃及、德国搅局、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强权博弈的马前卒。英国、法国、德国互相咬牙切齿、各有算盘,每次角力都把命运的天平推向新方向。
2.jpeg

到了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渐成“纸老虎”,背后站着德国,英国坐不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干脆拆散了奥斯曼,中东变身“肥沃新月”两臂——巴勒斯坦、外约旦、伊拉克,全进入英法势力圈。历史数据看,1918年后,巴勒斯坦、伊拉克人口合计不过450万,却让大英帝国、小法国操碎了心。英国要塞苏伊士通道,拿下亚丁、埃及、约旦,法国只好抓住黎巴嫩、叙利亚的文化旗舰,谁都不放松,各自加戏。与此同时,外部的大手把地缘棋盘搅动得天翻地覆。
普通百姓呢?真正享受到这些殖民红利的,无非城市少数派——中东各地老钱家族、士绅阶级。他们坐享传统农业税收,几十年如一日地控制土地和经济命脉,对于外来变法、强力现代化,表面迎合,内心抗拒。与欧洲统治者“哥们难做、主仆难降”,城市少数上层害怕的不是政权更替,而是现代化浪潮冲击自己特权利益。西式教育、民族主义思潮只在他们头脑里搅动,乡下大多数农民很少触及新概念。精英沾染欧洲习气,农民还是那些农民,几乎复现过去几千年农耕生态。一条评论点到痛处:新政权进来了,谁替普通人说话?城市精英还是城市精英,农人依然农人,外来的变化与他们的饭碗关系并不大。
3.jpeg

新生力量有吗?当然有。19世纪末,现代民族主义开始撬动帝国根基。奥斯曼帝国靠宗教和军功维系,伊斯兰教讲究人人皆兄弟,但民族主义另有剧本。现代教育催生的国家自觉,与西方“托管”政权直接冲突。表面看是帝国统治者、帝国受托人斗争,本质上却是这批民族主义者在传统权力和外部威权之间左右为难。民族主义取代神权、军权,成为现代中东政治裂变的隐线。可中东的民族主义者成长太迟,力量有限,终究没能主导舞台。苦笑一声,欧美人推倒奥斯曼帝国,主角还是他们自己。城市新兴阶层夹在民族觉醒和旧势力夹缝,进退两难。
利益分配呢?谁来分这块蛋糕?实权依然在外国托管体制手里。英国在埃及、伊拉克动辄扶持基督教徒,法国则倾向黎巴嫩的马龙派精英,分而治之、宁愿扶持弱势族群,以防多数民族坐大。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亚述人获优待,本地阿拉伯上层气急败坏,却自顾不暇。线上线下争论激烈:政治独立和社会特权,得其一失其一。农民、工人觉醒尚是早期,城市少数派早早看出端倪,若民族大义卷起大潮,谁的土地还能保得住?中东现代国家的原点危机——土地所有权、本地精英与外来强权的合谋、底层的沉默反抗,逐层剥开都见红。
4.jpeg

所有经济、交通卫生现代化成果——铁路、电报、税制改革,的确让社会有了新气象;可最高兴的还是官方和城市上层,大多人依旧在权力博弈里被抛在身后。英国修铁路方便经营油田,法国办学校拉拢黎巴嫩基督徒,本地穆斯林上层既得利益者只能口头抵制,行为上却离不开这些新福利。乍看狂风暴雨,实则泥沙俱下,表层现代化、骨子里保守拖延。
拿数据说话——1939年英国本土6600万人,中东总人口1200万出头,折合不过两倍,可版图相差三十多倍。资源配置、人力掌控全靠军事、港口、铁路等硬件推动。1918-1939年间,英国、法国年年在财政赤字里填补驻军、一线行政开支,始终防备着俄国牵制、德国威胁、地方反抗。历史记载英国用信使实现快递式通信,四周满是巡逻队、岗哨、密探交织。英法的表面合作,底下是明争暗战,人人见缝插针,唯恐被对手吞下咽喉要道。利凡特三百年归法国文化圈,隐约成为中东“法国学派”的思想基地,但谁也挡不住英国大船劈波斩浪、夺路前行。
5.jpeg

近一百年来,中东始终是西方、东方、文明与野蛮、改革与保守的交汇口。这不是夸张。今天评价苏伊士危机、黎巴嫩、叙利亚风云,见识到的格局和利益撕扯,早在19世纪末,中国、印度、埃及、巴勒斯坦、波斯湾各处便已上演过一遍。弱者喘息,强者角力,平民静默,精英游走。跳出表层权臣更迭、帝国分割,中东最深处的矛盾——现代化与保守利益链、民族主义与宗教身份、外来统治与本地老钱阶层的共谋,这才是无解的死局。
世界历史像一只陀螺,绕着中东不停旋转,永远无法停下。油轮驶过霍尔木兹,商队辗转丝绸之路,上海外滩和巴格达集市,遥相呼应。权力、更替、利益、血腥妥协,层层叠叠中,谁能真正看透自己扮演的是猎人还是猎物?有一点明确:中东的风暴,每次都比想象更猛烈,没人能预料下一个转折点会在哪里。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贵圆月y3OMX59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