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年,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有个女孩呱呱坠地。她家不是一般人——父亲武士彟,曾跟唐高祖李渊并肩厮杀拼出大唐江山。她叫武曌,这个名字后面添了太多曲折,连她自己或许都没想明白。她晚年坐上了皇帝的座位,已经六十七了,还能说什么命运不济吗?不过那会儿,没人料到她能坐到那把椅子上,老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这位武家女,不光有才,还偏偏不按理出牌。
十来岁入宫,唐太宗叫她进来做才人。说得好听,其实就是后宫里最边缘的小妃嫔。宫里那么多人,轮到她抛头露面的几率本来不大。可人有胆,她反而被太宗注意上。史上没写过她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史载她聪明机灵,太宗对她另眼相看。也许,那时候谁也没说透玄机,外人只见着一个漂亮的少女站在权力的阴影里,谁知道她心里琢磨了些什么?
等到太宗驾崩,这些才人就得去寺庙剃发为尼。武曌在感业寺有过几年寂寞日子。她大概真没想到,这一场"出家"其实只是人生的中场休息。听起来荒唐,实际意义上,这是退场却不是落幕。世事离奇,高宗李治在这一堆尼姑里偏偏还把她召回宫里,仿佛天意。她一步步爬升昭仪,再到宸妃。朝服华丽了,人心更难测,后宫的水越是平静,底下的漩涡越是密。清清楚楚,武曌很明白,没有野心就只能做墙上的花瓶,没人会在意墙角的凋零。
那时候,王皇后还在,还有个才貌双全的萧淑妃。要做皇后?野心怕是都要掩藏浅一些。可偏偏她选了一个最难的路,把王皇后拉下来,堂而皇之把自己送上来。655年,她当上了皇后。这场权力的角逐,没有美化的余地。她手段刚硬,亦有柔情,真假难辨。有人说她是铁血,也有人见她温情。说到底,她是为了自己,但又何妨?
高宗病了,有人懒得理朝政。武曌看准了时机,拢权揽大权,朝内朝外,皆在她的掌心。七月流火,权柄交错。倒是没人骂得出口,毕竟人家家事乱套,朝堂也是一团乱。有人说她不守妇道,可历史只记得坐上龙椅的那一刻。高宗完了,她还得和一群王公大臣斗。孩子也成了筹码,这场斗争像下棋,没了情分剩下的全是算计。她能把睿宗撸下来自己称帝,换了谁有这胆儿?旁人说她野心,难道那些男人不是?
690年,她把唐朝福字反过来了。改国号为周,自个儿成了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未必所有人都服气,反正史官都皱眉。外头议论声大,朝内风声更紧。可她稳得住局,谁也撼不动她的地位。朝政改革一桩一件做起来,科举扩大,门第不灵。那会儿寒门子弟有了上升通道。所谓世家大族,气焰倒是压了几分。武曌对制度动了手,门下省、中书省都归中央调控。官员进言要噤声?她偏偏允许他们直谏,一派开放假象,官场的小人、君子的都混得来。
地方上,武则天看重农业。修水利,省赋税,贫农乐得合不拢嘴。河套地带开荒种地,她其实希望户口多点,粮仓满点儿。经济往好了走,商贾四通八达,长安和洛阳人头攒动。丝绸之路南来北往,马队和驼铃不绝。这个时期的中国,世界没谁能比得过。只是,大家看得见热闹,未必体会其中寒凉。改革不是光明磊落,谁敢站在她对立面,轻则流放,重则人头落地。她对评论极其敏感,风闻奏事制度让告密成了风气。朝堂上下心累不累?谁知道。
文化气象也有变化,大浪淘沙。文学繁荣,诗人才气横溢。王维、李白虽说没直接依靠武则天,可风气还是宽松下来的。书法画画也都出了不少名家,她大力支持文化,官办文艺。佛教被她当做统治工具,龙门石窟、白马寺,不少佛寺在她一朝壮大起来。很多僧人上书,赞她护法。她低头微笑,谁知她内心波澜。权力和宗教结合,总有种诡异的力量,精神安慰外加求个平稳。她想过没想过,这些佛寺会不会真给老百姓带点什么实惠?
武曌总算斗赢了大多数对手,其中不少人后半辈子甚至成了她的死敌。她对异己毫不留情,宫廷政变、防不胜防。谁说她没有妇人之仁?有,可分人。她善待能用之人,更擅长摆脱没用的人。偶尔也觉得烦闷,老皇帝熬到八十多岁,少年时的锐气还能剩下多少?也有迷惘,有犹豫,瞻前顾后总是免不了,毕竟女人坐皇位,接受的人始终有限。
有人说她推动了历史进步。实则她不过是抓住了规则的缝隙,用最硬的办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可也有人觉得她过分依赖权术,太多的权谋,太不温情,最后一地鸡毛。可长安的百姓记得,粮食足了,赋税低了,下层百姓不再被世家骑在头上。武则天却真没完全改变什么根本结构,毕竟皇权还在,利益格局没动。
她退位是在705年。老迈病痛,还有新势力逼宫。李显归位,武曌归隐。很多大事了无痕,却又藏着转折。她最后死在洛阳,81岁。有人唏嘘权力无常,富贵不过百年。有人却说,她赢到底,毕竟名字被写进了正史。褒贬全凭后人,千百年都说不清。其实她当女皇那会儿,未必有人佩服,也没几个人真敢反对。
她是历史少见的另类。既成功,又失败。改变了一些东西,又留住了同样多的旧观念。有些人觉得她太功利,没给后世留榜样。可谁有资格评说前朝女皇的是非?时代变得快,武则天又算什么?
有次史官统计,武曌在位经济增长率接近18%(据《旧唐书》《新唐书》杂记),人口稳定增长,社会大致富足。这点即便是后来的开元盛世也未必能压得过。可偏偏声名不好,美化也没用。这就有点怪了,是不是女皇帝本就难以被男权世界接受?或者说,所有的功过是非都已成了注脚,根本没人讲理。
当今很多综艺、影视都爱拿她做原型。有人说她是女权标杆,也有人把她塑造成毒妇,把历史当成爽文。网络舆情杂乱,各有态度。武则天本人如果活到现在,大概也会觉得无聊。哪个朝代都不缺评论家,关键是你自己过得怎么样?社会潮流翻涌,这一代人其实更在意机会和平等。她倒是近乎做到了,只是位置高了些,代价更大。
冷静分析,武则天的确重塑了政治生态。门阀崩了点,百姓活得松快点,风气宽自由些。可后手也有,政变风起云涌,世家虽然一退再退,暗流始终未断。普通人的进步机会多一点罢了。她拉高了底线,却也没有颠覆阶层。看似进步,实际上没实质性翻天。她的成功多半是妥协下的产物,不是理想的高光时刻。
不过这么讲也不全对,她如果没有意志,根本拿不到皇位。意志力和胆识还是头一等。比起很多只会守成的皇帝,她更像个闯将。但说实话,也就在特殊年代,她才有机会。你说,这换个正常朝代,能有她这样的结局吗?似是而非,有点讽刺。
故事讲到这里,不复杂也不干脆。武则天留下的其实是一大堆问号,答案都碎成了历史的齑粉。谁也无法完全贴切复原她的世界,后人只能歪打正着去解读。
她的身影就这样留了下来,晾在史书除尘的角落,忽远忽近。她的一生,像极了那个时代的不安分。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从未停止的讨论。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