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讯·指导杂志大学、专业、学科、志愿、励志……那些事儿关注[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对于高考生来说,高考后的暑假是一个“特殊”的假期,这是步入新阶段的缓冲期,[color=rgba(0, 0, 0, 0.9)]时间充裕,[color=rgba(0, 0, 0, 0.9)]这个假期,怎么安排才能过得更有意义呢?[color=rgba(0, 0, 0, 0.9)]和求学君一起来看看吧~假期两种常见“现象”1.考生彻底“放飞自我”:考试后放松是合理的,但彻底“放飞自我”却不太可取:“整天抱着手机不放,每天睡到中午才起,晚上玩到凌晨才睡……”这样的状态不仅父母会嫌弃,考生本人也很容易陷入一种“虚无”里。
2.家长过度干预:对孩子的生活细节全方位把控,或继续用填鸭式的方式给孩子安排各种预习班也不太科学。
[color=rgba(0, 0, 0, 0.9)]
用“四个新身份”来规划这段时间
[color=rgba(0, 0, 0, 0.9)]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的田博士以为:孩子在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中,“学习者”身份具有绝对优先权,挤压了孩子的其他身份,如休闲者、社交者、家庭成员等。这种长期的身份单一化状态导致孩子容易形成一种心理补偿机制:等到考上大学,就不用再过“这样”的生活了。
[color=rgba(0, 0, 0, 0.9)]现在,当高考这个“终极目标”终于完成后,孩子们往往会陷入一种“身份真空”状态。高考后的暑假正是重要的身份拓展期。孩子们可以用四个象限的身份来规划这段时间。
一是休闲者身份:建议的活动可以是游戏、观影、看展、旅行、运动等,关键原则是追求质量而非数量。与其漫无目的地刷手机,不如选择能带来深度满足的活动。例如看完一部经典电影后写个短评,参观博物馆前做一做功课,这样的主动休闲更能帮助认识自我。
二是社交者身份:建议的活动可以是同学聚会、志愿服务等,关键原则是拓展社交多样性。可以尝试与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在多元互动中重新定位自己。
三是家庭成员身份:建议的活动可以是分担家务、探望长辈等,关键原则是完成角色升级。通过参与家庭决策、管理家庭开支等事务,获得被尊重的家庭成员身份,而不只是被照顾的对象。
四是学习者身份:建议的活动可以是阅读、在线课程学习等,关键原则是重拾学习本质。摆脱应试框架,探索真正的兴趣。比如学习摄影不只为考证,而是培养观察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刚完成高考的学生不妨将这个暑假划分为三个阶段:放假后前两周可以彻底放松一下,中期可作结构化安排,兼顾不同身份的活动,开学前两周开始调整作息,逐步衔接大学的生活节奏。
这个暑假的意义,远不止于“放松”或“预习”,而是一个珍贵的身份探索期。当孩子们能够平衡不同的身份及活动,他们带进大学或未来生活的将不仅是知识储备,而是更完整、更真实的自我。
高考后可以做的60件小事(过来人版本)
感受生活
一觉睡到自然醒,在阳光中迎接新的一天。
整理高中课本和资料,摞在一起拍个照。
进行一次大扫除,扔掉不需要的东西。
为父母做顿饭,不管好不好吃,都是爱的表达。
给父母一个真诚的拥抱,感恩他们一路支持。
主动承担一些家务,感受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
规划一次家庭旅行,你来当导游。
回到母校,跟老师同学拍张大合照。
给老师写一封感谢信,把三年感想都说出来。
与同学们相约旅行,共赴一场“少年游”。
跟好朋友深度聊天,交换心事。
和同学们交换高中三年的照片。
设计一本毕业纪念册,纪念奋斗过的时光。
主动听长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给自己拍一组生活大片,记录青春的模样。
逛一次市集,感受人间烟火的温暖。
换个新发型,从“头”开始,整装待发。
养一株绿植或一盆花,用心呵护。
看一场演唱会,或参加一次音乐节。
你也可以用一天的时间放空自己,什么都不做。
社会实践
到社区、敬老院等,参加公益志愿活动。
学开车,争取顺利拿驾照。
学习心肺复苏(CPR+AED)等基础急救知识。
体验一份力所能及的兼职。
整理旧书、旧物,捐献给有需要的地方。
关注人才招聘信息,了解不同职业的社会需求。
进行一次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小调研。
在集体活动中认识新的朋友。
用相机或手机,给身边的老人拍一组照片。
尝试用vlog记录参与社会实践的感受,并与人分享。
规划未来
提前了解大学和专业,为将来做好准备。
与父母、老师深度交流,找到兴趣所在,合理填报志愿。
阅读目标专业的入门书籍。
列一份学习书单,并制定阅读计划。
观看目标专业的网络通识公开课。
坚持学习英语,为大学英语四六级做准备。
了解国家奖助学金政策。
和学长学姐交流,提前了解大学生活。
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制作一张计划表。
有条件的话,可以去目标院校实地参观。
学着用思维导图规划大学生活。
准备“大学生活必备清单”,按需购置物资。
自我提升
读好书,从你感兴趣的那本开始。
对着镜子练口才,锻炼语言表达。
趁着还有基础,精进一门外语。
选择一项喜欢的运动,并坚持下去。
报一个短期兴趣班,如绘画、乐器、舞蹈。
学做几道简单的家常菜。
学习拍视频和剪视频。
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提升审美水平。
主动关注新闻,了解热点话题。
学习使用AI工具。
熟悉常用办公软件的用法。
坚持练字,每日打卡。
选一部经典电影或纪录片,认真看一遍。
观看几场辩论赛,学习辩论技巧。
参加一次社群活动,感受思维的碰撞。
尝试写一篇文章,记录所思所感。
学习陶艺,搭搭积木,提高动手能力。
高考结束了
更多彩的生活画卷
正慢慢展开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未来的一切
都值得我们用心期待
文章来源:综合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人民日报、网络、《求学》杂志汇总
编辑/校对:韦成观
复审:吕晓明
终审:张淑巧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img=63.9904px,24]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axegupay5k/eeee7f9c2a434be1a5fe37a81b75aa34~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52595430&x-signature=2%2Fm52i2xs5i8f1ZQjadYsoCLneU%3D[/img] [color=rgba(0, 0, 0, 0.9)]
或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