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柬埔寨副首相孙占托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助理代表萨拉·埃勒曼,敲定了联合声明草案,将49% 的关税利剑悬停在了半空。继越南之后,柬埔寨成为第二个在美国“对等关税”大限前妥协的东南亚国家。
对柬埔寨而言,这是一场没有选择的选择。2024年,这个人口不足两千万的国家出口总额262亿美元中近四成销往美国,纺织制鞋业占据出口的72%。根据测算:若49%关税落地,柬埔寨GDP将骤降3.2%,25万人面临失业。特朗普政府将7月9日设为“最后期限”,这个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国家只能接下城下之盟。
协议核心条件早已浮出水面:柬埔寨被迫承诺严查“中国制造借道出口”,建立原材料追踪机制,堵死中国商品更换“柬埔寨制造”标签的路径。这与美越协议如出一辙——越南同样接受了对转口商品征收40%惩罚性关税的条款。
美国商务部的战略意图显露无遗:在越南、柬埔寨、印尼之间打入楔子,重构排除中国的东南亚供应链。印尼已承诺对1700多种美国商品实施近零关税,并向美企开放镍、钴等战略矿产开发;泰国正争取15%的“优惠税率”以保住市场份额。柬埔寨的让步,成为美国“去中国化”战略的关键支点。这种布局背后,是美国试图在新能源、电子等关键领域削弱中国影响力的深层考量。
柬埔寨即使承受20%关税,其服装业仍具竞争力——美国消费者将分担部分成本,相比49%的灭顶之灾已是喘息之机。所谓“对美国商品零关税开放”,更似精巧算计。美国人均GDP达82800美元,柬埔寨仅2400美元,多数美国商品根本不适应东南亚市场。当越南去年仅从美国进口131亿美元商品,却向美出口1366亿美元时,这种单向开放更像是象征性姿态。柬埔寨更深知中国不可或缺:今年一季度中柬贸易额达333.3亿元,同比增长13.1%,中国供应了柬埔寨34%的纺织原料。金边巧妙游走于大国之间:既用市场准入换取美国关税豁免,又维系着中资工厂的运转。
中美博弈已从两国对垒转向了二级战场。中国商务部发出明确警告:“坚决反对任何一方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达成交易,必将采取反制措施。”而稀土就是关键筹码。当美国75%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五角大楼评估军工企业面临六个月内停产的危机时,中国对钐、钆、铽等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许可证有效期仅六个月。稀土的反制措施,直指美国供应链的“七寸”。
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告胜利时,实则是还没有意识到,这场重塑全球产业链的较量,没有国家能凭单边主义成为赢家。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小国每一步都是求生。柬埔寨签了,但贸易战的终局,远未到来。
关税协议的达成,表面是柬埔寨的妥协,实则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重塑供应链,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行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中国的反制措施、东南亚国家的灵活周旋、科技领域的自主突破,共同构成了这场博弈的复杂棋局。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或许将在这些看似微小的协议签署中,悄然发生改变。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