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gba(0, 0, 0, 0.9)]
本期舟山有意思
小布带大家去逛一逛
旧时沈家门的娱乐中心
剧院路地处沈家门街区的中部,南起中大街,北到文军弄,长205米,宽3-5米。剧院路本名缪家塘,旧时是一条石板路,1984年改建后,因路中段有沈家门剧院更名为剧院路。1996年6月改为中大街的延伸段。现已成为历史地名。
沈家门剧院的前身
是永安戏院
↓ ↓ ↓
永安戏院建于1940年,由沈家门行商陈品源投资建造,当时有座位700多个。
1946年,永安戏院改称为民众游乐场,但因沈家门人习惯于永安戏院的老名字,遂于1949年恢复了原名。
舟山解放以后,永安戏院改名为沈家门大礼堂,1960年翻建后,正式被命名为沈家门剧院。
由原沈家门剧院改建的娱乐场所
旧时的沈家门渔港是个人声鼎沸、鱼龙混杂的“活水码头”。渔汛期间,东南沿海各地渔民云集海边锚泊、避风、过鲜、补给,盛时流动人口多达十余万人。渔船拢洋之后,渔民们大都要上岸消遣、找乐子。旧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逛街、看电影、看戏,遂成为渔民最大的爱好。因此,剧院的生意十分兴旺,甚至一天可以连演四五场,窄窄的剧院路往往行人鱼贯,摩肩接踵。旧时,永安剧院的戏目以越剧为主,偶有甬剧、绍剧、瓯剧、京剧及歌舞等演出。
1972年-1975年,沈家门剧院大规模改建。改建后的剧院建筑面积3370平方米,有上下两层、计1300个座位,舞台灯光、音响设备齐全。剧院的一楼下面还有地下通道,夏天高温放置冰块,通过座位下面的小孔让冷气渗透过来,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是一种很好的消暑方式。
改建后的沈家门剧院
除了演出戏剧外
也经常放映电影
↓ ↓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电影票价在一角左右。在电视机尚未普及的年代,剧院也是儿童们的暑假乐园。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往往会设计电影海报在街市张贴,曾经在沈家门剧院工作的陈乃秋老师,就是设计海报的美工。
美术院校科班出身的陈乃秋,1979年创作的电影海报作品《十字街头》获得过“全国电影宣传画展”一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来陈乃秋调入普陀文化馆,成为普陀著名的画家。
潘天寿的外甥,曾任浙江大学景观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的朱仁民先生也曾在剧院内从事过舞台美工,并因此受伤瘫痪五年。朱仁民先生五年的养病经历,也成为他后来投资2300万将茶壶甩岛改建为“莲花岛朱仁民禅宗文化艺术园”的渊源。
剧院路与中大街路的交叉口
曾经是朱枫烈士的避难和被捕处
↓ ↓ ↓
1949年11月25日,朱枫受中共华东局对台工作委员会的派遣去台湾潜伏,在时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的中共地下党员吴石将军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1950年,时任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吴石将军冒险为朱枫签发了一张《特别通行证》,朱枫便以探视患病亲人的名义,于1950年2月4日搭乘军用运输机,飞回当时仍然被国民党军队占据的舟山群岛。
回到舟山以后,朱枫借住在时任存济医院院长的顾孙谋家中,以寻找回镇海解放区的机会。
1950年2月18日,朱枫烈士在顾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于6月10日在台北街头被杀害。
朱枫烈士被捕处遗址碑
[color=rgba(0, 0, 0, 0.9)]来源丨舟山市民政局
[color=rgba(0, 0, 0, 0.9)]作者丨孙峰、王建富
[color=rgba(0, 0, 0, 0.9)]编辑丨陶思源
[color=rgba(0, 0, 0, 0.9)]一审丨陶思源
[color=rgba(0, 0, 0, 0.9)]二审丨刘慧静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