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美国设定的7月9日关税暂缓期临近,越南与柬埔寨相继宣布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
从协议内容看,越南将对美出口商品关税调整至20%,同时规定经越南中转商品需缴纳40%关税;柬埔寨虽未公布细则,但外界普遍推测其可能接受类似条款。
美国此次加征关税的逻辑呈现出明显的战略围堵意图。根据花旗银行分析,美越协议中转运商品的高额关税实为针对中国供应链的"截流"措施,旨在打击通过第三方国家规避制裁的行为。这种"分层关税"模式若被复制推广,可能迫使更多东南亚国家重构产业链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越南在协议中承诺扩大采购波音飞机、液化天然气等美国商品,这种"市场换技术"策略既缓解了出口压力,又为其制造业升级预留空间。
面对美国施压,东南亚国家的应对策略呈现显著差异。
越南凭借2024年1320亿美元的对美出口规模,选择以市场准入换取税率优惠,其汽车零部件、电子组装等产业已形成深度依赖美国供应链的格局。
相较而言,柬埔寨的妥协更显被动——该国对美出口中服装、鞋类占比超60%,且长期依赖中国提供的纺织机械,开放市场可能导致本土产业遭受冲击。
但洪马内政府通过快速批准237个外资项目、签署16国经贸协议等举措,试图在区域供应链中建立新支点。
中国在此轮博弈中展现出战略定力。尽管美方宣称"对等关税"覆盖170多个国家,但中国商务部明确表态反对任何损害中方利益的交易,并强调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权益。
这种立场得到区域国家呼应,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在下调经济预期的同时,加速推进RCEP框架下的供应链合作。数据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后,区域数字经济规模同比增长23%,绿色能源投资增长41%,形成对冲关税压力的新动能。
南海的中国科考船"北调996"在越南专属经济区开展的水文勘探,以及解放军在北部湾的实弹演习,既是主权宣示也是战略威慑。
值得关注的是,越南近期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后,其对日出口增长37%,这种"多边平衡"策略为其应对美国压力提供了缓冲空间。
而柬埔寨虽在贸易政策上调整,但中国仍稳居其最大外资来源国地位,2024年获批的60亿美元投资项目中,半数涉及中资参与。
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的选择折射出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困境。美国通过关税杠杆重塑贸易流向的同时,也面临区域市场碎片化的风险——IMF预测若关税战持续,东南亚GDP增速可能下降0.5-2.5个百分点。
这种不确定性迫使各国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越南计划三年内将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35%,柬埔寨则将绿色能源投资列为优先领域。在这场关乎未来经济版图的博弈中,如何在开放与保护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影响区域稳定的关键变量。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