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热浪裹挟着千万家庭的期待,1335 万考生走进考场的消息却掀起舆论涟漪 —— 这是自 2017 年以来,高考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降。当人们盯着数字小数点后的变化时,一场关于 "学历价值" 的激烈争论正在社交媒体蔓延:有人欢呼 "竞争减轻",有人鼓吹 "读书无用",却鲜少有人思考:这个微妙的转折点,究竟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焦虑与认知偏差?
从 2019 年的 1031 万到 2023 年的 1342 万,高考报名人数曾连续五年攀升,宛如悬挂在千万家庭头顶的焦虑标尺。而 2025 年的 1335 万,看似仅减少 7 万人,却打破了 "只增不减" 的惯性预期。表面看,这是出生率下降(2016 年 "全面二孩" 政策后新生儿峰值已过)与教育路径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 职校分流、出国留学、技能培训等通道分流了部分考生。但深层逻辑是:当 "唯有高考能改变命运" 的单一叙事被打破,社会对 "成功" 的定义正在重构。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竞争压力的实质性减轻。教育学者的数据揭示残酷现实:985 高校录取率始终维持在 1.6% 左右,考研人数从 2015 年的 165 万飙升至 2025 年的 548 万,"学历内卷" 正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渗透。那些认为 "人数减少 = 机会增多" 的人,或许忽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从未改变,真正的竞争早已从 "有没有学上" 转向 "能不能上好学校"。
在 "读书无用论" 甚嚣尘上的当下,俞敏洪的人生轨迹堪称最有力的反证。出身江苏农村的他,三次高考终入北大,从穷学生到创办新东方,他用亲身经历诠释了 "知识改变命运" 的底层逻辑:"如果没上大学,我的社交圈永远局限在那个小村庄,不可能与全球精英对话。" 在谈及学历价值时,他特别强调:"大学不仅是知识容器,更是思维跃迁的孵化器 —— 你接触的人和事,会重塑你的认知维度。"
但网络上总有声音刻意放大个例:"清华毕业生卖猪肉"" 博士当城管 ""农民工月入过万"。这些极端案例被编织成 "学历无用" 的认知陷阱,却掩盖了一组关键数据:《2024 中国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首份工作平均起薪比专科高 32%,5 年后晋升管理层的概率高 45%。那些鼓吹 "读书不如早赚钱" 的人,往往选择性忽略:学历是人生的 "长期期权",短期的收入差距可能在十年后形成难以跨越的阶层鸿沟。
高考人数下降的背后,是日益显性的教育资源分化。在县城中学,"衡水模式" 的内卷依然惨烈;在一线城市国际学校,14 岁学生已在备考 SAT;当 00 后农民工在流水线上重复劳作时,同龄 "牛娃" 正带着竞赛奖牌冲击世界名校。这种分化在职业选择上尤为明显:
- 下沉路径:初中毕业进入职校或就业,20 岁月入五六千,但 30 岁后易陷入 "技能瓶颈 + 学历天花板",难以突破圈层壁垒。
- 上升路径: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即便普通院校也能获得系统学习、行业实习、跨圈层社交的机会,职业生命周期更具韧性。
正如教育学家熊丙奇所言:"学历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公平的路。当其他赛道充满资源壁垒时,高考依然为普通人保留着 ' 努力就能看见光 ' 的希望。" 那些放弃高考的人,或许低估了:在 "拼爹拼资源" 的现实中,学历是少数能靠个人奋斗获取的 "公平筹码"。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宣扬 "学历无用" 的人往往分两类:一类是既得利益者(如早年靠时代红利积累财富的群体),用幸存者偏差误导他人;另一类是自我放弃者,用 "读书无用" 安慰自己的懒惰与怯懦。更值得警惕的是 "伪佛系" 现象 —— 有些学生一边批判应试教育,一边偷偷刷题补课,用 "别人躺平我内卷" 的策略制造认知差,本质是用话术为自己争夺优势。
《2024 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78% 的本科毕业生认为 "学历对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而高中及以下学历劳动者中,63% 后悔 "当年没多读书"。人生不是即时反馈的游戏,那些在 20 岁贪图 "读书无用" 快感的人,可能在 30 岁时突然发现:曾经瞧不上的学历,成了大厂招聘的 "硬性门槛"、职称评定的 "必要条件"、城市落户的 "关键指标"。
高考人数的波动,不过是时代浪潮中的一片涟漪。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对待教育的底层逻辑 —— 它不应是功利的 "跳板",而应是拓展人生边界的钥匙。学历的价值,不在于与人攀比薪资数字,而在于赋予人持续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底气、跨越圈层的可能。
当你在短视频里刷到 "学历无用" 的毒鸡汤时,总有人在图书馆为考研做准备;当你抱怨 "学历贬值" 时,总有人用双学位和实习经历为简历加码。这个世界从不辜负努力,只是更偏爱 "清醒的努力者"—— 他们懂得:学历是人生的 "入场券",而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终身学习的习惯、适应变化的能力、拥抱挑战的勇气。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