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雍正死后,51岁李卫随之气绝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庙

半支烟 · 前天 06:47
干脆利落点,那一年,正是乾隆十八岁登基后第三次南巡,西湖堤岸边晨雾迷漫。石阶下,皇帝没有多说一句,环视庙宇,一抬手就让身边太监下旨拆庙。庙不大,白墙黑瓦,门内却并非佛像。雕像着朝服,额书“李公英灵”四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人究竟何许人?
1.jpeg



李卫,这名字说来不算惊艳,却在雍正、乾隆交替间搅动了好几年风雨。他像一颗被意外踢进皇权棋局的白子,本来就是商贾人家出身,八股与科举对他而言犹如石壁。考了几年,总摇头叹气,布庄里的算盘按下如春雷,却改不了自小的心高气傲。
2.jpeg



他老爹看得出儿子的无助——既不甘心守油盐酱醋铺,也考不出举人,春风不度李家门。那个年代,清廷没钱,雍正在位前后,捐纳成风。银子一撒,能掘出一条捷径。问题也多,买来的官职,看起来光鲜,实际上尴尬得要命。走进公门,人家喊你“银门郎”,比新漆的牌匾还生。
3.jpeg



可李家后生不计较这些。盐业发了笔财,一张六千两的银票,李家老爷递到内务府换了个“兵部员外郎”。五品官衔,不掌实权。从江苏徐州老宅到京师城门,车马尘土中混进了士绅圈。那种味道,不如账本上的墨香。
4.jpeg



兵部衙门热闹又沉闷。李卫没有师党,没有老同窗;扫地、倒水,也是争着抢着干。你要真说他一无所长,那也未必。他用自己的办法慢慢参透了六部流程,一摞摞军饷账分得清清楚楚。那些年头,谁还不是一边讨生活一边摸着石头过河的?还真让他抓出个兵部账目错漏,上官眼里多了点光。
5.jpeg



有人嘲讽他“银子得来”的皮囊,他照单全收,笑得云淡风轻。又过了大半年,被调到户部。户部关着国库,油水大,官多责重。外人揣测他是被“排挤”,实际上户部尚书是认准了他的“算盘手”。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卫这火,烧进了民间。他要搞清楚赋税流向,三天两头下田。那时候感觉,他是真把“买官”这条路活成了“真干”。
6.jpeg



这时再没人只提他银路出身。“有李卫在,百官敢挪银两?”坊间的话,经常在士绅茶摊传。他考不取功名,却赢下朝野声誉。没人猜得到,他那种办事速度——像极了拼命的鹰,风声雨声全看不见。
7.jpeg



雍正登基,权力更换,李卫的机会来了。硬是派去云南作“驿传道”。很多人嗤之以鼻,这个官名听着清闲,实际上却管着盐政。盐,是清财政命脉。朝中对“私盐”、“串贩”睁眼闭眼,内部官吏勾结是常事。雍正却偏偏押宝李卫。外省人混官场,调研方式也新鲜,自己易装去盐井、集市,核查流程。走街串巷,盐商、胥吏都有忌惮。
8.jpeg



他自个说过:“表上不信,疑人不用。”几个月下来,查出来的私盐案牵连地方驻军。谁敢动大旗?李卫敢。不吭声,上书直奏雍正。那一阵,云南官场人人自危,盐政“老板娘”一夜换四五家。
9.jpeg



真比小说还悬。对上他敢咬住原则,碰到底层小吏,他也摆得平。雍正读完奏章,擢升正二品布政使。消息传京,满城引得议论纷纷。说他没仕途根底,太快晋升;说他寡言少语,实际狠得很。可话说回来,哪家升官容易?比他还快的,没几个。
10.jpeg



接下来几年,他治水利、理盐务,在浙江混得风生水起。钱塘江治理成效好得吓人。百姓偷偷在庙里立香,称他是救命青天大老爷。上头觉得他能成事,继续往上拔。
11.jpeg



慢慢地,他头顶的光环也变成了城墙高墙,成了罩着人的“金锅盖”。乾隆初年,皇帝新登位——各路旧臣都必谈退避权衡。但李卫并不打算退。审查贪污、紧缩财政,无情可讲。督粮官被弹劾下狱,他奏折的边角写满批注。乾隆看了表情藏在袖口只给了四个字“事应审慎”,这人到底还行不行?
12.jpeg



可谁也没料到,风口浪尖一件小事败露。一次宫内聊天,本以为是无关痛痒的闲话,却被人告发“结交内官”。旧主雍正已经走远,新帝未必买账。新君和旧臣的齿轮错位,李卫逐步被边缘化。这段时间,他发现身边连平日攀交的老友也躲着他。
13.jpeg



试图找台阶下,调低职权,请求“分摊”差事。乾隆对外说他是“体恤劳苦”,嘴上留情,实则架空他。这一手,软刀子割肉,凉意透进骨头里。李卫知道,这次真是没了转机。但还奇怪,他明明帮国家挣了不少银子,也坐稳了江南官僚圈子。到底哪错了?
14.jpeg



想通了。什么官员,什么官位,不过是一场权力的临时租赁。新旧更替时,你再有本事,也必须“适可而止”。或者是他觉得自己能撑起来一块天地?结果偏偏败在了“不得新君心”的无形场上。
15.jpeg



他索性请辞,说自己要修养身心,离开前线到杭州休息。这一离开,就是永别。雍正忌日时,李卫以素服祭拜,带着身边寥寥幕僚。谁想还没等到夜深,一口气没喘上来,晕倒桌前,最后再没有醒过来。传说说什么的都有,气的?病的?懊悔的?
16.jpeg



皇帝嘴上说着“谥号敏达”,手下一道命,杭州李公庙要拆。百姓还不甘心,小心翼翼在庙边点香、留碑。庙没了,人心不散。后人讥笑他“庸奴”,也有人在清明时烧纸,感激他治水治河护民生。
17.jpeg



一代枭雄,最终也不过是翻篇的青史。看着厚厚的档案里,他的功绩与失误一并留档,也许官场从不缺传奇,但真的成名成庙的人,其实不多。有些事情到底为了谁?有些事情到底为谁不肯低头?
18.jpeg



没有完美收官,也不是最烂的结果。你说这叫成功吗?说不上。总归人心是用来记人的,皇帝只是借庙毁人气,只是怕“名臣”久了抢了炙手可热的光。
19.jpeg



李卫的故事,有点像一阵风,起得猛,刮得狠,最后消散得干净。
20.jpeg



西湖还是那个西湖。石碑早已没了踪影,用不着再多说,后来的风雨里,大家也懒得较真。等烟散了,湖边还能看见几个上年纪的老人,拄着拐杖,嘴里咕哝一声“李公在上”。
21.jpeg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半支烟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