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是康熙大帝的四皇子。历史上对其继位合法性众说纷纭。究竟合法与否,今天以下五个方面试析,个人观点,不当者多矣。
一,治国理政的能力
这是首要条件。无此,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也看不上,毕竟儿子多吗,不同于之后的咸丰帝,只有同治一个儿子,没得选。胤禛当皇子时,就处理过很多军政事务,比如江南募捐救水灾,比如清理户部亏空,比如领侍卫内大臣护卫禁宫,比如代父皇祭天等等。他属下当差的都怕他。因为胤禛一心为国为民,当差仔细,铁面无私,称其为冷面王。处理问题超常的能力,认真的态度,都很为康熙所欣赏。
二,出身高贵与否
胤禛的生母为德妃乌雅氏,胤禛出生后因生母当时地位低下,故由养母皇贵妃佟佳氏抚养到十一岁。这个出身经历可不得了,这是除了皇太子胤礽之外,包括九爷,十爷也难以企及的高度。在封建社会,你的出身基本上决定了你的未来。因为佟氏一族在康熙时期称为佟半朝,为雍正以后继位打下了基础。比如八爷生母辛者库出身,这也直接导致八爷不被康熙喜欢。
三,个人的格局与修养
胤禛年轻时,孝顺父皇,忠于太子。虽关心国家大事,却也修佛养心。很少表现出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即便是太子被废前后,也对父皇恭顺有加,没有和其他兄弟一般刻意争宠,不让康熙为他费神,并时常请康熙帝去他的雍和宫,狮子园等住所游玩散心,给晚年因为九子夺嫡而精疲力尽的康熙带去了些许安慰。
但雍正皇帝即位后,处事方式难免过激,虽一心为政为民,但也给好事之徒留下口舌。然瑕不掩瑜,这些不能影响他仍然是一位好皇帝。
四,人生的机遇和储备
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力量,虽然我们年少轻狂时并不承认它,但当我们年华老去,坐在滕椅上晒太阳回首人生时,才知道机遇是成功人生的决定力量!
一直到太子被废之前,胤禛的人生波澜不惊,即便是做了一些成绩,也就只能落下个铁面王的称号,大概率日后当个管事当差的王爷而已。
孰知人算不如天算,太子胤礽不争气,这才有了老四继位的一线机遇。机遇虽然重要,但凡事需要天定,更在于人为。机会来了,胤禛如果没有各种能力储备,九子夺嫡也轮不到他。
五,得力的家庭和手下
家庭是成功的基础。首先胤禛有个好兄弟十三爷胤祥。无论是少年时期或者是登基之后,胤祥之于雍正,不可或缺!其次是有个好儿子弘历,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当然这些都缘于胤禛的好家教。弘历深得老年康熙喜爱,甚至带到宫中抚养,这是个加分项。也是日后弘历常常思念爷爷的原因之一。最后,胤禛的福晋非常贤惠,持家有方,省去了胤禛不少齐家的麻烦。
得力的手下是成功的保证。胤禛用人十分谨慎挑剔。手下第一谋士邬思道,惴度圣意,擒龙有术!其超人智慧不下张良,诸葛亮。至于年羹尧,李卫,田文镜辈,皆为干吏能臣,均有干国之功!浑不似其他兄弟们坑爹的手下,那些人的不良行为极大的影响了本主的声誉!名誉这玩意儿,一旦毁了,再立起来可就难了,印象分可不得了。
综上所述,胤禛起码是具备了大清帝国继承人的资格了。但是,他得位到底正不正呢?
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皇帝》小说里,结论是名正言顺。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的《清十二帝》中,基本上也支持雍正得位不假。大家伙儿的疑点无非以下,可以一一分析。
一,康熙未当众宣布,且雍正继位后诏书延迟公布。
康熙晚年倦政,且内心不想皇权旁落,故而继位人只在内心默定而不早宣。但总有一些珠丝马迹,可以发现老皇帝的内心。比如指派雍亲王去天坛祭天。这祭天仪式可不是小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派老四去,可见一斑。
至于雍正继位后没有及时公布诏书,可想而知,诸事匆忙,且康熙遗诏中若有损及老爷子名声的地方,也要仔细斟酌,故而稍迟。传位诏书如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可谓证据确凿。
二,老八的企图
廉亲王胤祀,处处以宽仁示人,哪怕是奸诈小人也如此,纯粹是收买人心,有所企图。康熙老早洞悉一切,多次压制了老八的企图,包括八爷党的成员,九爷,十爷,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共同努力,均是壮志难酬,最后个个下场悲凉。
三,老大的无知
皇长子以为,老二倒台了,皇位已经非他莫属,上蹿下跳,膨胀之极!殊不知众兄弟早已对其厌恶透顶,而老康熙更是找个由头,将他终身圈禁了事,眼不见心不烦。
四,三皇子的谨慎
老三对皇位或许曾经有那么点憧憬,但随着局势的发展,渐渐明白,自己绝不是那些八面玲珑的兄弟们的对手,逐渐明哲保身,远离是非,并安心著书,也算是有自知之明,得以善终。
五,胤祥等弟弟们的忠心
胤禛看似孤立无援,事实上拥护者甚众。首先是康熙对他能力的看重,其次是养母身份加持及佟家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有几个忠诚拥护的弟弟,如十三弟胤祥,十六弟胤禄,十七弟胤礼等。均在他继位前后勤王护驾过。
综上分折,继位人选只能在德妃乌雅氏的两个儿子中选了。
一,康熙的难处
原本寄希望于太子胤礽,即便是一废之后,仍然是不改初心,复立其太子之位。奈何明月照沟渠,全是烂泥扶不上岸。老人家的内心,碎了一片。向谁诉说?太子生母赫舍里皇后吗?……
老大行吗?不说了。
老二呢,借著书立说,周围招缆了一批文人墨客,以助声望,可惜文墨虽可,治国理政却非所长。
可能也考虑过老八,但一想到他的母妃,再看他收买人心的仁术,早已灰心丧气。
老十三最符合康熙的内心,行侠仗义,雷厉风行。但依这个性格,容易生事,牵连他人。唯有忍痛,将其圈禁,实为磨练性子,以期未来。
其他皇子年龄尚小,不在考虑范围。
唯有老十四的方方面面,可与老四一较短长。
老皇帝实在是难以取舍。国家吏治混乱,自己无力整改,为大清将来计,老四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能够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刷新吏治!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改革之心。而老十四的能力治军尚须谨慎小心,至于治国理政,恐欠坚韧不拔之志。
于是,含泪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远离京城。即便是西北打了胜仗,也没有下旨意让他回转京城。试问,如果将想将大位传给老十四,会让如此尊贵的大清皇太子在外统兵受苦?况且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有病的情况下,却不召胤禵回京城吗?
正是为免去日后雍正继位不便。这纯粹是无奈之举。为防老十四拥兵自重,把关系西北军生死的咽喉之地,陕甘总督之位,默许给了老四的亲信年羹尧。
老皇帝默默垂泪,颤抖心声:十四儿呀!别怪阿玛狠心!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不容我有私心呢!
至于德妃乌雅氏后来的一系列作,我们似乎可以从现在穿越到康熙六十一年的那个腊月,看到了一位封建妇女的内心:无他,疼爱小儿子而已。况且老大从小被人抱养,与其感情有欠深厚。况且雍正也曾说过:养恩大于生恩。
……
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刷新吏治,锐意进取,改革整顿!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作为,大清朝才有了康乾盛世!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雍正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有道明君。历史上的改革家,大都以失败告终。如秦朝的商鞅,最后被施以车裂之刑。宋朝的王安石被贬官。明朝的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等等。唯有雍正皇帝做到了,留下的骂名恐怕也是因为改革动了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但是只要有利于王朝的发展,有利于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就丝毫不影响胤禛是一位伟大的明君!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