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这片土地上,战火从未真正熄灭,而2024年以来的局势变化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曾经在叙利亚战场上风光无限的俄罗斯和伊朗,如今却接连失利,战略布局几乎崩盘。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倒台,不仅让两国失去了中东的关键支点,也为以色列和美国推进“亚伯拉罕之盾”计划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其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甚至被认为正面临消失的边缘。这场中东战场的失利,暴露了俄罗斯和伊朗的战略短板,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上的权力博弈。
俄罗斯和伊朗的接连失利
俄罗斯和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叙利亚这个战略支点。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俄罗斯通过军事介入,投入大量资源支持阿萨德政权。2015年,俄军战机首次空袭叙利亚反对派,标志着其正式介入。
伊朗则通过革命卫队和真主党,提供地面部队和武器支持,构建了所谓的“抵抗之弧”。两国联手,不仅保住了阿萨德政权,还将叙利亚变成了对抗西方和以色列的前沿阵地。
然而,2024年底的剧变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12月初,反对派武装在土耳其和西方的暗中支持下,发起猛烈攻势。短短12天,大马士革沦陷,阿萨德被迫逃往俄罗斯寻求庇护。
新上台的逊尼派领导人朱拉尼迅速调整外交方向,与伊朗和俄罗斯保持距离,甚至切断了伊朗通过叙利亚向黎巴嫩真主党和加沙哈马斯输送武器的通道。这一变化让俄罗斯和伊朗的努力付诸东流,叙利亚不再是他们的可靠盟友。
叙利亚局势的恶化并非一日之寒。早在2022年,俄罗斯在叙利亚驻军高达8万,试图通过军事威慑压制以色列。然而,乌克兰战争的爆发让俄罗斯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俄军精锐部队被调往哈尔科夫和顿巴斯前线,叙利亚的军事存在大幅削弱。
2023年,俄军从叙利亚撤出近半数部队,留下来的装备老旧,维护不足。伊朗则在关键时刻选择观望,未能及时增援,导致阿萨德政权孤立无援。2024年12月,反对派攻入大马士革时,伊朗革命卫队仅象征性地发射了几枚火箭弹,未能扭转局势。
俄罗斯在中东的失利,与其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过度投入密切相关。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将60%的精锐部队投入东部战线,试图速战速决。然而,战争的拖延超出了预期,俄军在乌克兰损失了大量装备和人员。
据统计,截至2024年,俄军坦克数量从战前的1.2万辆减少到不足8000辆,空天军的战斗机也因零件短缺而停飞近三分之一。这种资源消耗让俄罗斯无力维持在中东的军事存在。
叙利亚的局势恶化时,俄罗斯的反应迟缓。2024年11月,反对派攻占阿勒颇后,俄军仅出动少量无人机进行侦察,未采取大规模空袭。俄方军事专家分析,克里姆林宫当时更关注乌克兰东部的冬季攻势,认为叙利亚的损失可以暂时搁置。
这种判断失误直接导致了阿萨德政权的快速垮台。失去叙利亚后,俄罗斯在地中海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岌岌可危,战略地位大幅下滑。
伊朗在中东的失利,则更多源于其战略上的短视和盟友体系的瓦解。多年来,伊朗通过支持真主党、哈马斯和胡塞武装,构建了一个对抗以色列和美国的“抵抗之弧”。叙利亚是这一网络的核心节点,伊朗每年通过叙利亚向真主党运送数千枚火箭弹。
然而,2024年叙利亚政权更迭后,这一通道被彻底切断。真主党向伊朗求援,希望获得导弹补给,但伊朗以“避免全面冲突”为由拒绝,导致双方关系迅速恶化。
伊朗内部的决策失误也加剧了其困境。2024年12月阿萨德政权告急时,伊朗革命卫队高层认为,派遣大规模部队支援可能引发以色列和美国的直接干预,因此选择按兵不动。这种保守策略虽然避免了短期风险,却让伊朗失去了长期盟友。
真主党因补给不足,火箭弹发射量从每日800枚锐减至不足100枚,战斗力几乎丧失。伊朗的犹豫不仅削弱了自身影响力,也让其在中东的盟友体系分崩离析。
“亚伯拉罕之盾”计划的强势推进
在俄罗斯和伊朗影响力衰退的背景下,以色列和美国迅速推出了“亚伯拉罕之盾”计划。这一计划旨在通过军事、经济和技术手段,重塑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
其核心内容包括三层战略缓冲区:加沙由阿拉伯联军接管并实施非军事化管控,黎巴嫩南部由以色列军事占领,叙利亚则成为遏制伊朗的前哨站。通过这一布局,以色列试图彻底孤立伊朗及其盟友,确保自身在地区的绝对优势。
“亚伯拉罕之盾”计划的实施,得到了2020年“亚伯拉罕协议”的基础支持。当时,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等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打破了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长期孤立。2024年叙利亚政权更迭后,美国进一步推动沙特阿拉伯加入这一框架,试图形成一个统一的阿拉伯-以色列联盟,对抗伊朗的影响力。
以色列发动代号“雷霆”的空袭行动,直击伊朗核计划的核心设施。战机从叙利亚上空低空飞行,避开了伊朗的防空雷达,直接轰炸了纳坦兹的离心机厂房。爆炸摧毁了伊朗80%的铀浓缩能力,核计划被迫停滞。
伊朗的导弹生产也受到重创,月产能从300枚下降到不足50枚。叙利亚新政府对此次行动未作任何反应,其防空系统形同虚设,凸显了对伊朗的彻底背弃。
此次空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俄罗斯和伊朗的失利。俄军撤离后,叙利亚的S-300防空系统缺乏维护,雷达覆盖范围大幅缩减。伊朗则因国内经济困难,无力升级防空网络,导致以色列战机得以长驱直入。这次行动不仅削弱了伊朗的军事能力,也让其在地区内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在加沙,以色列推行了一项名为“非军事化”的计划,核心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全面控制当地局势。2025年初,以色列在加沙部署了人工智能监控系统,安装了数千个摄像头和无人机。人脸识别技术覆盖主要街道,居民的每一次出行都被实时记录。现金交易被全面禁止,所有经济活动强制通过电子支付完成,哈马斯的资金链因此被彻底切断。
这一措施极大削弱了哈马斯的抵抗能力。据统计,哈马斯武装人员在与以色列的巷战中损失了70%的武器装备,弹药储备几乎耗尽。以色列还在加沙边境设立了多重检查站,装甲车24小时巡逻,外部援助物资被严格限制。加沙的经济活动陷入瘫痪,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巴勒斯坦的生存危机
“亚伯拉罕之盾”计划的推进,让巴勒斯坦的处境雪上加霜。在加沙,以色列的“数字化改造”计划不仅限制了哈马斯的军事活动,也剥夺了居民的基本自由。强制电子支付让每一笔交易都被监控,居民的经济活动完全透明化。哈马斯的资金来源被切断后,其武装力量几乎瓦解,失去了与以色列抗衡的能力。
加沙的封锁进一步加剧了人道主义危机。以色列在边境部署的检查站严格限制物资流入,加沙的粮食进口量减少了60%。电力供应也因燃料短缺而中断,每天仅能维持4小时。居民的生活陷入极度困境,很多人只能依靠国际援助勉强度日。
巴勒斯坦的传统盟友真主党和哈马斯也因外部支持的丧失而陷入困境。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的战斗力大幅下降,火箭弹库存耗尽后,无法对以色列发动有效反击。哈马斯则因叙利亚的倒戈而失去武器补给,内部组织涣散。哈马斯的活跃成员从战前的1.5万人减少到不足3000人,战斗意志接近崩溃。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在约旦河西岸的处境同样艰难。以色列加速定居点建设,2024年新增定居点超过5000个,挤压了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的支持逐渐减弱,许多国家因与以色列的经济合作而选择沉默。巴勒斯坦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梦想,在现实压力下变得遥不可及。
加沙的“数字化改造”和黎巴嫩南部的军事压制,系统性地削弱了巴勒斯坦的民族自决权。以色列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加沙居民的生活,通过军事手段孤立其盟友,让巴勒斯坦的抵抗力量几近消亡。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策略的最终目标可能是彻底消除巴勒斯坦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可能性,将其纳入以色列的全面控制之下。
沙特与伊朗的博弈
尽管“亚伯拉罕之盾”计划进展迅速,沙特阿拉伯的立场却为局势增添了不确定性。作为中东的重量级玩家,沙特近年来在地缘政治上东移明显。2023年,沙特加入金砖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25年,中国成为沙特最大的原油买家,人民币结算比例升至38%。这种变化让沙特在美以联盟和东方阵营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沙特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也未软化。沙特外交大臣曾公开表示,除非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否则不会与以色列建交。这一立场得到了埃及、阿联酋等国的支持,削弱了“亚伯拉罕之盾”计划的凝聚力。沙特的谨慎态度表明,其不愿完全倒向以色列一方,这为巴勒斯坦保留了一线生机。
伊朗还在国内加紧研发无人机技术。伊朗曾展示了一款射程达2000公里的新型攻击无人机,试图通过技术升级弥补盟友体系的损失。虽然其整体实力已大不如前,但这种残余威慑力仍让以色列和美国不敢掉以轻心。
中东的格局尚未定型,各方力量仍在博弈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俄罗斯和伊朗的战略失误,让他们在中东的影响力跌至低谷,但沙特的平衡外交和伊朗的导弹能力为局势增添了复杂性。加沙的居民在监控和封锁下艰难求生,黎巴嫩南部的村庄因物资短缺而陷入困境,叙利亚的新政府则在西方经济援助和地缘压力间摇摆不定。
巴勒斯坦的命运成为这场博弈中最脆弱的一环。以色列的强势推进和盟友的衰落,让其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逐渐减少,许多国家因现实利益而选择沉默。然而,沙特等国的坚持表明,巴勒斯坦问题并未完全无解,其最终走向仍取决于地区力量的博弈结果。
这场中东战场的失利,让俄罗斯和伊朗深刻认识到战略失误的代价。叙利亚的丢失不仅削弱了他们的地缘影响力,也为以色列和美国的计划提供了机会。未来,中东的局势仍将充满变数,而巴勒斯坦的存亡,或许将成为衡量这场博弈胜负的关键标志。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