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北京,沙特与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宣布关系正常化,成为近20年来中东格局极为重要的转变。这一刻起,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敌意开始淡化,围绕能源、安全和宗教影响力的话语权悄然生变。与此同时,华盛顿试图抓住以色列这个“锚点”,重构新的地区安全架构。然而,现实似乎并不如预期般顺畅。
回望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地的权力空白迅速被伊朗填补。
"什叶派之弧"扩大,中东力量平衡就此被打破。以色列的战略环境因此压力陡增。
到了2020年9月,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正式建交,“亚伯拉罕协议”应运而生。背后逻辑清晰:面对“伊朗威胁”,部分阿拉伯国家愿暂时搁置与以色列的历史分歧与现实矛盾。美国则试图借助以色列与阿拉伯盟友的联手,重塑该地区主导权。
但从2023年开始,格局变化超乎想象。伊朗的区域影响自当年悄然下降。既有内部经济压力积累,也有地区干预渐显疲态。
阿盟多国逐渐修复与德黑兰的外交关系,像阿联酋、沙特等核心国家已分别与伊朗恢复大使级联系。据伊斯坦布尔一份国际智库数据报告,2024年上半年,海湾六国与伊朗签署的经贸合作协议较三年前增长17%。伊朗的重要性发生微妙变化,曾经以色列与阿拉伯合作的“共同目标”随风而逝。
过去21个月里,以色列行动频繁,冲突波及加沙、黎巴嫩、叙利亚等多地,频繁震动阿拉伯世界。公开数据显示,仅2024年,就有12次大规模越境冲突影响埃及、约旦与中东沿海国家。大量民调显示,阿拉伯社会对于以色列态度更趋谨慎甚至警惕。
在此背景下,用以色列为轴心重组中东政治安全体系,现实基础已经动摇。即便是“亚伯拉罕进程”外表看起来更加多样,实际参与的阿拉伯国家却更关注自身利益与地区和平,而非对单一国家让渡过多主导权。
美国多次在国际场合力推以色列方案,试图整合区域资源,对抗伊朗和俄、中介入。但地区局势早已今非昔比。
沙特、阿联酋等核心阿拉伯国家目前主要诉求倾向经济安全、能源利益和多边平衡。针对以色列政策愈发独立自主,更倾向于在大国之间保持灵活机动。
从历次中东大事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对重塑现有格局保持高度戒心。以色列虽然为地区不可忽视的强势成员,其在军事、科技、情报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牺牲核心利益,完全接受一个“以色列为中心”的新秩序,对阿拉伯集团而言几乎没有可能。过去18个月,至少六个阿拉伯大国公开否认将调整根本政策以配合美以战略部署。
如今的中东舞台,每一步外交动作都离不开复杂权力博弈,各方在地缘、经济、宗教安全间巧妙平衡。单靠某一国领导能力,或外部强力外交手段,难以撼动全局。
未来,关于美国“以以色列为中心”主导中东的设想,多数观察者持怀疑,甚至部分地区学者认为该方案仅存象征意义。当前形势下,关键依旧在于安全共识、包容多元和有效协调,才是地区迈向稳定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真正能够影响中东格局的,往往不是政经剧变的爆点,而是潜移默化的缓和与相互妥协。对每一个关心中东局势的人来说,理解各国间的真实诉求,比盲从任何表面联盟模式更重要。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