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你以为很保守,其实穿衣比现代人还要开放

不凡漂流瓶 · 4 天前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新石器陶俑赤裸上身,在摄氏三十几度的黄河边,没人还会想光鲜锦衣。一群人,该热还是该热,忙活的时候,半裸着身体是再寻常不过的选择。其实麻布一经普及,穿着习惯在夏天依然松散,所以甲骨文字里才会有“襦”这种短上衣。史书没详细写,反正那时候太热没人装腔作势。六月之后,没人觉得见点肤色是新鲜事。
1.jpeg



这些碎片拼起来,想象里儒家蒸得焖的制服氛围一下子少了大半。阶层分明不假,日常操作就都变灵活。比如庄稼地里汗如雨下,连带官场规矩到了六月都松了点。诗经讲的“授衣”其实更多是秋凉才认真裹起来。夏日村头哪家不见几个年轻男女衣衫单薄逛河边?或许每代人都是在温度面前低头。


到了战国,礼义越说越多,身体却没多包裹几层。各路名士,作派自成一格。阮咸、嵇康,史料常提他们喜欢在竹林下光裸喝酒,声音大,行事野。他们若穿什么、怎么穿,旁观的人其实也早麻木了。至于“深衣”的官员——谁没在私底下悄悄解开领口。所谓的“名教”,不是也得让一让这难耐的暑气吗?
2.jpeg



汉代“襦裙”逐渐定型,这种短上衣配高叉裙的结构怎么都有点老北京姑娘春末穿吊带裙的意味,只不过多了点布。笔画砖、陶俑形象,不乏腰腹线条一览无遗的样子。我记得《后汉书》有写汉章帝贵妃阴氏,夏季就穿稀薄若透明的纱衣,连颜色都淡得如云。抹胸其实不遮多少,下摆一动,腿影就飘在裙边。


男人反倒简单,一条布围着,裸着上身,正经是劳作常态。男子在田里汗流浃背时,谁还计较身上布头长短。说文里给“褌”下的定义,如今看来和现在内裤区别不大。
3.jpeg



到了魏晋名士唱高调,说越名教而任自然,脱衣喝酒就是风流。晋武帝连帝王都常常当众脱衣自扇,说句老实话,古人比今天的人还要敢脱。民间野史当然杂乱,正史却也不缺“袒露自如”的记录。那种骨头里带的松弛,与其说是“堕落”,倒不如说是对气候的妥协。


唐朝的图画、诗句、不用太多解读,谁瞧一眼周昉《簪花仕女图》都能发现露肩、露臂、若隐若现的纱衣有着明目张胆的清凉。仕女们裙系胸下,轻薄衣褶贴在皮肤上,手臂上涂胭脂,有说是为了显得身段白嫩,也有人嫌只为取乐。诗里“罗衣”、“纱衣”就是最常提的夏装,白居易轻描淡写一句“薄罗小扇招微风”,其实就是衣服跟肌肤融一块的状态。男人照样宽衣解带,历代正典都记载官员能在酷暑里脱帽免袍。坊间当然也有不忌讳光膀子的风俗——和宫廷礼仪毫无关系。
4.jpeg



宋朝社会风气较唐朝收敛,市井图卷里,劳动的男子还是常年赤膊上阵。小贩、纤夫、多穿条短裤。女性换了新玩法,“背子”、“小衫”、“抹胸”成了夏常服,锁骨、胳膊好歹照样暴露。官方文件《舆服志》写了官员们夏季“免冠袒裼”,不过规矩归规矩,落实下来的时候差距可不小。真如图上那样谁还记得礼制?此时女子虽说被主流意识要求端庄,物理意义上的“包住”,但在盛夏时节,太死板也未必活得自在。
5.jpeg



元代变化不大,只不过蒙古服式影响下衣服宽大厚重些。道听途说元代百姓“比甲”无袖短背心,是主流着装。倒不是元代就特别保守,更多是方言气候带来的惯性延伸。书上说的保守,多数是城市贵族做法。民间能有多少规定可循?天气一热,谁忍心硬扎套着袍子——多是袖口放宽、肩颈不收、单衣最受捧。


明代再往后,程朱理学的标签贴得紧,官方文件强调节制。女性衣衫多加收敛,但讲事实,《金瓶梅》一堆桥段写女子单衣纱裙直接透肤。男人夏天不穿衣服,躲在屋檐底纳凉倒也日日可见。这点跟朝廷写的正经规矩好像对不上,小说描绘的才是现实。
6.jpeg



清代旗装包裹更严实,尤其满族改良后腰身加宽、裙摆放大,可夏天的“纱衣”、“轻罗衣”依然只有名字听起来正式,实物近乎透亮。高官贵人会“掀褂纳凉”,百姓则用褂子应付,汗渍浸湿布匹是常有的事。清代的一本《养小录》记载夏装贴皮如蝉翼,这种薄其实跟现代的冰丝T恤倒有联系。


说古人真就比现代人保守,没证没据。每个朝代多少有自己的时代味道,开不开放,一律拿“礼法”说事失之偏颇。更直白些,夏天太热,大部分人是不得已而为之。再不济,古人的衣服材料选择,往往更符合人体工学。
7.jpeg



仔细讲,葛布、麻布、丝绸的透气属性不输今日冰丝速干。白居易那句“葛为裳兮麻为衣”,从古到今算得上传唱实用。不少现代研究说人的腰腹部位散热最快,那汉代女子短襦高腰的着装,其实巧妙利用体温调节。更别提宽袖袍、开叉裙这些设计,和现今考虑降温的科技服装本质不冲突。谁说古人不懂人体?要是说起凉爽舒适,现在人也难讲能比得上他们。
8.jpeg



当然有些问题没法一刀切。有些年代追求审美的极致,比如唐朝,开放只是表面的风气底色,细看个人,不见得比现代更随性。唐诗用语言铺陈美感,那种优雅不全是以身体的裸露实现的,还要参杂时代气韵。明清虽然规定严苛,官服检点,民间先偷懒穿起来才不管这些,我觉得,有时候规矩只是做样子,大家心里都有杆秤。偶尔碰上特别闷热的年份,穿得少一点也就见怪不怪。谁也不会揪着一道礼制较真。
9.jpeg



民国以后,西风东渐,圆领短袖开始流行。可这一点“新潮”很多地方还未普及,直到几十年前,南方农村,老人们夏天仍习惯赤脚、赤膊。说穿得保守,真不敢苟同,想来是我们想当然了。


细想,最早那波能将“实用主义美学”做明白的,其实是那些被忽略在文献之外的老百姓。他们没把衣服当符号用,赤膊是常态,多半是出于无奈;但美感,谁说不曾有痕迹?有人嫌丑,可有人觉得晒黑的肩头才有精神。网络照片里,云南乡村儿童水渠戏水,穿一件小短裤,全村看见也不会多想,那画面到底是真实的“传统”还是城市幻想?
10.jpeg



我倒觉得,这些表层的热与裸不该被标签化为“开放”或“保守”。每个朝代对夏日身体的处理方式,背后是材料的变迁,审美的变迁,更是温度的压力。唐宋的纱衣未必全然为了展示人体,可能只是对酷暑的回应。明清纪实写女性纱裙漫体,不少都是私生活,而官场自然不能跟风。


如果问:古代的“夏装”真能等同今天所谓的开放吗?答案有点纠结。身形的裸露并非都代表观念时代的进步,也许只是生活本能。偶尔转身,那些声色犬马的盛世,实则多藏着一颗向俗世妥协的心,也有艰辛。说实话,古人对“美”的把控,远不止于一块布多一块布少。
11.jpeg



那么,现代人说要“回归传统”,能否真正理解那些在汗流浃背中忍不住把衣襟敞开、在竹林水边大汗淋漓中光着膀子弹琴饮酒的古人?事实未必尽然,也许更多只是想象中的浪漫罢了。现在再去考证,哪些故事是真,哪些只是后人附会,谁知道呢?夏天到底该穿成什么样,到底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怕是说清也难。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不凡漂流瓶
TA还没有介绍自己。